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个人的电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不少电影,描写的仅仅是两个人的世界,在追求视觉盛宴的时代,这样的电影可能越来越不是主流,但却似乎很难真正从银幕上消失。
  
  
  电影的优势越来越让人不得不承认,比之电视,是它的大。大屏幕,大场面,大制作。当年各式各样的宽银幕曾经让好莱坞在和电视的竞争中苟延残喘了不少时日,如今的电影仿佛更加依赖大银幕能够营造的独特视觉效果。
  但有不少电影,描写的仅仅是两个人的世界,却依然让人回味无穷。在追求视觉盛宴的时代,这样的电影可能越来越不是主流,但却似乎很难真正从银幕上消失。因为电影毕竟是以情感打动人的艺术。
  提起两个人的电影,观众首先想到的可能多是爱情片。爱情的确是两个人的世界,但实际上银幕上的爱情却越来越依赖更加复杂的三角关系。我们所说的两个人的电影,或许更加简单和纯粹。虽然故事中实际上并不止两个人,但其核心却是真正的二人世界。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我们只说其中的一种――这个两个人的世界也是由某种特定的情感而连接在一起。
  
  和你在一起
  
  新好莱坞时代名重一时的导演彼得・波格丹诺维奇曾在1973年拍过一部著名的影片《纸月亮》。它几乎可以说是当代那类两人世界电影的开启者。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大萧条刚刚结束的30年代。片中的主人公叫莫塞斯,专门以推销《圣经》来行骗为生。例如,他在报纸上查到一个死亡广告,便找上门去,声称这个叫摩根的人此前向他定了一本《圣经》,当然,是为了送给他的夫人,而且要精装本,还要在书上印上夫人的名字。如今送上门来,不料世事无常,斯人已逝,这真是……呵呵,而且他原来并不准备收费的。开门的夫人感激、感动之余,执意付钱,于是,7美元,到手了!
  莫塞斯不是坏人。他去参加了昔日情人的丧礼,却被迫捡回了情人的女儿埃迪――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埃迪却不是省油的灯。她听到了莫塞斯利用她母亲的死,向肇事者敲诈了200美元,坚持向莫塞斯索要,弄得莫塞斯只好打消把她甩掉的主意,带上她一起上路。
  一次行骗中,莫塞斯的诡计被事主识破,而且站在那位遗孀旁边的是个很壮的男人。幸亏埃迪急中生智,使莫塞斯不但脱身,还多赚了5美元。这让莫塞斯开始对这个女孩另眼相看。随后,两人一路辗转而行,直到莫塞斯上了私酒贩子的当,被抓进警察局,结果又是埃迪救了他。他如约把埃迪送到了她姨妈家,当他独自一人离去时,看到了远远追来的埃迪……
  这部影片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后来的《杀手莱昂》以及《雨人》中的两位主人公逐渐走近的亲情。其实,影片的经典意义不仅是描写了相依为命的情感和逐渐贴近的心灵,更由于故事的背景被放到了大萧条后的时代,让观众更加体会到人与人相互依存的温暖。更遑论主人公之间“父女”般的情感,足现出好莱坞文化善于阐释的“普世价值”。
  后来类似于《纸月亮》主题的一部90年代轰动影坛的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这部被誉“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曾荣获了第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最佳女演员奖。
  《中央车站》有着一种令人更加酸楚的风格。影片讲述了一个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靠替人写信为生的“老女人”朵拉,她在捡回了一个母亲因车祸而亡的小男孩约书亚之后,先是把他卖给了人贩子,后由于良心发现,领回约书亚,并带着他走上了寻亲之路。旅途中,他们从互相猜忌、防范,逐渐生发出一种相依为命的亲情感。影片同样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一种贫困、窘迫的生活中,从而使两个偶然邂逅的陌生人间的亲情有了更加感人力量。正如一位影评家所说,约书亚在寻找他的父亲,朵拉在寻找她的人性,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朵拉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一次令人难忘的人性的旅程,并因“母子般”的情感而彼此改变着和恋恋不舍。朵拉从原来的唯利是图变得富于真诚的爱心,而约书亚则在母爱和从女性的情感中得到了成长。和你在一起,人们因此而从对方身上分享着更加丰富和真诚的人性。
  
  情感的力量
  
  复杂的背景往往给人们带来更加感人的故事。1997年,捷克导演杨・斯维拉克推出赢得广泛认同的影片《柯利亚》,并一举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片中的主人公叫卢卡,是个自由职业的大提琴手。他经常靠给人刻墓碑和为葬礼伴奏为生,但也有着自己的女友或情人。有一次,他受到朋友的蛊惑,决定和一个苏联少妇假结婚,赚上一笔钱,买辆新车,结果,却被少妇放了鸽子――后者转身即移民德国,把一个5岁的孩子柯利亚甩给了他。卢卡很愤怒,并把愤怒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很快,本能使他开始对柯利亚倾注了自己的爱,即便是受到警察的调查和威胁,他也宁愿选择逃离,以保护孩子。而这种“父子之情”中包含的复杂性和感人之处还在于其特定的政治背景:苏联当时驻军捷克,卢卡则渴望自己的祖国获得自由,他的母亲更是坚定的反苏主义者。柯利亚一次兴奋地跑向苏联士兵的举动,曾令卢卡的母亲勃然大怒。但影片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卢卡放弃了政治的“愤怒”,对柯利亚充满父亲般的亲情。其实,他们之间甚至语言不通,而片中有许多细节正由此生发,显得分外感人。如卢卡为了哄柯利亚睡觉,打电话找到自己的旧情人,让她通过电话用俄语给孩子讲故事。那种温馨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父爱”式的隐忍和牺牲。最后,卢卡把孩子送还给了他的“妻子”,这其中当然包含了明确的“政治的隐喻”;但是,片中那种超越了政治的情感,却是影片能够打动观众更重要的原因。
  
  另一部有着微妙社会背景的“二人世界”的故事发生在许多中国观众肯定会记忆犹深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中。这是一个富有的犹太老妇人戴茜小姐和同样白发斑斑的黑人男仆霍克之间的故事。后者是戴茜小姐的儿子为她雇来的司机。但不服老的戴茜小姐一开始就对霍克充满了抵触,只是因为听说儿子为霍克付了不菲的工资,才“忍痛”上了他的车。“你需要一个司机,我需要一份工作!”这是霍克说服戴茜最初的理由。但很快,有些斤斤计较和性情怪异的戴茜就发现这个只小她10岁的老黑人霍克有着同样令人尊敬的品质,他的真诚和开朗的个性开始不断感染着性格古怪的戴茜。25年的时光流淌过去了,他们从当初的相互排斥发展成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和友谊――影片最后,在养老院里戴茜欣然接受霍克喂她吃蛋糕那一幕,所展示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情感仿佛冬日里一缕和煦的阳光,给观众心中带来融融的暖意。
  
  我们其实都需要对方
  
  二人世界的存在和建立,其根本也许即在于我们都需要对方。艾尔・帕西诺主演过的最令人难忘的影片之一是1992年的《闻香识女人》。其实,那里真正的主人公是两个男人:一个双目失明的中校,一个正在读书的年轻大学生。性格古怪倔强的中校曾经是巴顿将军的副官,在经历了双目失明和长期鳏居生活的折磨之后,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准备最后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吃佳肴、飙车、住豪华酒店、和女性跳一次探戈……然后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受雇来为他服务的大学生查理显然无力说服阅世甚深的中校,何况他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因为不肯揭发对校长做恶作剧的同学,查理面临着被开除的命运。中校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那些人生阅历的用处,他来到学校,面对纪律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陈词,为查理的正直进行了辩护,并赢得了全校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校和查理赢了。他们之间也已经萌生出父子般的情感,被生活的意义所困扰的中校更从中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同样类似的故事则发生在伊斯特伍德2008年深受好评的电影《老爷车》中。在这里,主人公科瓦尔斯基同样是一个从战场上退伍的老兵,却因为孤独、战争在其内心留下的创伤和周围不断搬来的“非美国人”家庭而对一切充满了愤怒。邻居们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孤僻古怪的老头。最初的老科瓦尔斯基甚至动不动就会拿出自己那杆来复枪,对周围的一切都怒目相对。但是,他最终在与其比邻而居的一户亚洲裔家中的小男孩身上找到了与人相处和情感交流的方式――而后者正是当初企图偷走政府奖励给他的那辆1972年产的福特牌老爷车的男孩之一。沟通的需要和对自我价值的感受,使这些很快便冰消雪融。最终,老科瓦尔斯基面对着一群欺负了邻家姐弟的小混混,最后一次拿起了枪,但他却没有扣动扳机,而是引诱对方开枪,让四射而来的枪弹打死了自己,以自我的牺牲获取了邻居一家的安全和社会正义。不可否认,伊斯特伍德的这部电影中不乏对少数裔种族带有偏见性的描写,甚至是有色眼镜的反光。但至少在对人的把握上,他抓住了一个能够令人认同的“真理”:我活着,是因为还有人需要我。而老科瓦尔斯基甚至愿意为这一点而死去。
  责任编辑/翟建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16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