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系杂交晚稻两优688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梦莹 吴娟娟 张洁薇

  摘要两优688是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出来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总结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并提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该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系杂交晚稻;两优688;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81-01
  
  两优688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两系不育系SE21S和自选恢复系南恢68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09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0900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审稻2010010)。两优688经各地试验示范,表现为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熟期适中。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现将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该组合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有效穗244.5万穗/hm2,株高104.5 cm,穗长24.9 cm,每穗总粒数142.7粒,结实率84.67%,千粒重29.2 g。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三系杂交籼稻,作晚稻种植,2006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为128.2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2 d;2007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7.8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1.4 d;2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8.0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1.2 d。
  1.2品质与抗性
  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结果:糙米率82.6%,精米率74.4%、整精米率55.1%、粒长7.0 mm,长宽比2.9,垩白粒率80.0%,垩白度10.8%,透明度2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87 mm,直链淀粉含量24.7%,蛋白质含量6.7%,依据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符合四等食用籼米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06年田间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MR)叶稻瘟、中抗(MR)穗颈瘟;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S)稻瘟病。2007年田间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MR)叶稻瘟、中感(MS)穗颈瘟;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抗(R)稻瘟病。2年综合表现为感(S)稻瘟病。
  2产量表现
  2.1品比试验及试种表现
  2003年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晚季三重复品比试验,折合产量8.4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5%。2004年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晚季三重复品比试验,折合产量8.5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2%;大田试种0.11 hm2,平均产量8.75 t/hm2。2005年晚季在邵武肖家坊试种0.24 hm2,产量8.59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7.50%;武夷山兴田试种0.33 hm2,产量折合8.4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0%;建阳将口试种0.25 hm2,平均产量8.91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0%;建瓯小松试种0.15 hm2,平均产量8.59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6%。
  2.2区试表现
  一是参加福建省区试表现。2006年参加福建省晚稻A组区试平均产量7.47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60%,达显著水平,居第1位,增产点率92.31%。2007年续试平均产量7.05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65%,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增产点率75.0%。2008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其中除了荔城区因鸟害无产量外,其余7个试点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5.30%~15.10%。二是参加国家区试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11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8.78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0%(极显著)。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95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0%,增产点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5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0%。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种植情况,适时播种,稀播匀播。该组合在建阳市作单晚种植,可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作双晚种植,一般要求6月15日前播种,秧龄控制在30 d以内,秧田播种量150~225 kg/hm2,大田用种量22.5~30.0 kg/hm2。该组合分蘖力中等,特别要注意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达到足苗争取多蘖,最终夺得高产。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多蘖壮秧,争取移栽时每株带2~3个分蘖。在建阳市作单晚栽培,适宜插植规格为21 cm×21 cm;作双晚栽培插植规格以18 cm×21 cm为宜,丛插1~2粒谷,插足基本苗105万~135万根/hm2。
  3.2肥水运筹
  施肥上应注重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分蘖肥,巧施穗肥和适施穗粒肥[1-2]。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以4.0∶4.0∶1.5∶0.5为宜。一般施纯氮150 kg/hm2、五氧化二磷105 kg/hm2、氧化钾150 kg/hm2。水管上采取薄水插秧,寸水护苗,深水返青,浅水促蘖,湿润稳长,及时搁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以免影响品质和产量[3]。
  3.3病虫害防治
  插秧前1天治虫,做到带蘖插秧,封行后用杀虫双3.75~4.50 kg/hm2,或扑虱灵375~495 g/hm2,对水600~750 kg喷施防治螟虫和稻飞虱;破口前2~3 d用井冈霉素或杀菊酯300 mL/hm2,或扑虱灵495~600 g/hm2,对水750~900 kg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注意病虫预测预报,防止病虫害发生,及时防治稻飞虱、螟虫和稻瘟病,确保丰收[4]。
  4参考文献
  [1] 余立华,汤光仁,徐永健,等.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79.
  [2] 邓则仁.杂交稻蜀湘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0(9):33-35,39.
  [3] 谢冬容,江文清,刘端华,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180的选育与应用[J].福建稻麦科技,2009,12(4):8-10.
  [4] 饶溶晖.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泸香优564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06,24(2):3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6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