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殿州 姚 科

  摘要:通过对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和近期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黄河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降水量自90年代以后持续偏少,这种偏少趋势还在发展;径流因降水的影响也在持续偏枯,且幅度更大。已严重影响到整个黄河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生态;变化规律
  
  黄河占我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源,承担着本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9%的土地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兼顾向流域外调水的任务。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而黄河河源区(唐乃亥站以上流域)是黄河重要的来水地区,却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个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恶化,径流大幅减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难以维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频频告急。
  
  1水文水资源特性
  
  1.1流域概况黄河河源区唐乃亥以上流域,介于东经95°00′~103°30′,北纬32°19′~36°08′之间,面积121 972 km2,长度1 552.40km。海拔大都在3 000m以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岷山等山脉分布其间,众多河川、盆地、丘陵相间。海拔4 000m以上的高山顶巅,大多岩石裸露,而山麓却绿草成茵。
  1.2气温、冰情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0 ℃以下,7~8月为无霜期,基本属于寒区。年内温差较大,最大温差高达75 ℃。最高气温一般在8月,最低气温在1月。干流河道吉迈以上一般10月下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1月封河,次年4月下旬冰情消失;门堂-玛曲一般11月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2月封河,次年3月下旬冰情消失;军功-唐乃亥河段,12月上、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一般不封河,3月上、中旬冰情消失。
  1.3降水、蒸发河源区气候属于典型高原大陆性高寒山地气候,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受青藏高原热力及动力因素影响,天气系统呈现横切变线。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大且少动,使青藏高原上空偏南气流明显增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时,若遇冷空气自北南下,往往形成持续性的连阴雨天气。其特点是:①降水面积大,降水区域有时可以遍及唐乃亥以上整个地区;②降水历时长,整个过程长达30d;③降水强度小,中心最大降水不足50mm;④降水过程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9月。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74.60mm。红原、若尔盖、玛曲及久治一带,年降水量在500~800mm之间;玛多以上、军功以下的干支流谷地为降水量较少地区,年降水量在250~400mm之间。5~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的91%。10月至次年5月为固态降水期。
  流域内蒸发由于受降水量和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蒸发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减。其中蒸发量最大地区达2 300mm (20cm口径蒸发器),最小1 200mm,蒸发量年内分配主要与降水、气温有关,但变幅较大。由于夏季降水相对充沛,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冬季气温低,水面封冻,蒸发量较小。12月份的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3.30%,7月份的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13.20%。
  1.4径流河源区径流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另外,还与地下水和冰雪消融有关。主要集中在6~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1%,冬季降水少且以固态降水为主,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12月至次年3月的径流量占全年10%黄河上游流域内径流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黄河沿站以上流域,集水面积2.10万km2,海拔高度在4 200~5 000m之间,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强度低,年降水量30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6~9月,流域内植被较好,同时又受到扎陵湖、鄂陵湖两湖对来水调蓄作用的影响,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都很小,多年平均径流量8亿m3/s,占兰州以上流域年径流量2.50%。黄河沿站以下到吉迈站区间流域,降水量渐增,与黄河沿以上流域相比,降水强度虽小但降水频繁,集水面积增加1.80倍,径流量却增加了5.20倍,是黄河上游产流区之一。黄河沿至吉迈站区间径流量34亿m3/s,约占兰州以上径流量的10%。吉迈-玛曲区间,集水面积4.10万km2。多年降水量为680mm,是黄河上游降水量最丰沛的地区,单位面积产水量也最大。年径流系数为0.44,径流量为111亿m3/s,占兰州以上径流量的34%左右。
  玛曲-唐乃亥区间,集水面积3.60万km2,多年降水量为460mm,虽然区间降水量减少,但由于该区间地处陡峻的峡谷,汇流集中,尤其右岸支流切木曲河和什安河,都是源出阿尼玛卿山的东北麓,有高山、冰川的融雪径流汇人,所以区间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径流量为59亿m3/s,年径流深为171mm,年径流系数为0.36,约占兰州以上径流量的18%,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呈双峰形态,且径流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双峰大多在7、9两月。径流年际变化,变差系数Cv值在空间的分布是从上游到下游递减,从南向北递增,其变化范围在0.20~0.40之间。干流站吉迈、玛曲、唐乃亥站的Cv值分别为0.34、0.22和0.24。
  
  2水资源变化情况
  
  2.1气候变化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及大气环流趋势变化影响,全球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02年气候增温更加明显,而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在黄河河源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一直呈现上升、且幅度有加快的趋势。
  从日变化趋势看,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不对称性,夜间的最低温度明显上升,而白天的最高气温变幅不大,导致气温日差值显著减小。
  统计分析黄河上游6站(泽库、河南、大武、吉迈、久治、玛多)的气温,可以得出:黄河河源区气温,8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状态,80年代以后气温则明显呈现上升势态,且这种上升趋势还在发展。
  2.2降水变化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源区降水90年代以前,一直在均值附近波动,但总体幅度不大,进入90年代以后,降水量便呈明显减小趋势,仅1990-2002年的13年间就有10年出现偏少的情况,且这种偏少势态在近几年有所发展,变幅更加强烈,最多偏少幅度达30%以上,但冬季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基本持平,由于降水量严重偏枯且这种偏枯趋势还在发展,对源区本来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冲击很大。
  2.3下垫面的变化黄河河源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气候恶劣,生态脆弱,下垫面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玛多以上地区,基本上是低高度植被,玛多以下逐渐由中、高度植被覆盖。由于海拔、气候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这种生态环境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平衡,生态环境在遭到破坏后,同样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特别自9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大幅减少和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植被覆盖度降低,湖泊、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而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又进一步促使环境恶化、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往往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4径流变化黄河河源区径流主要受降水减少影响而减少,但源区气温升高和植被破坏,蒸发量也随之增加,更加增大了这种径流偏少幅度,变幅更加剧烈。特别是最近几年,源区径流大幅减少,2001、2002年黄河河源区平均降水量513mm, 430mm,比历年均值偏少8%、23%,但年平均流量比历年均值偏少33%、48%,6~10月唐乃亥以上流域降水量390mm、299mm,比历年均值偏少12%、31%,但平均流量比历年均值偏少37.20%、51%。
  
  3结论
  
  通过对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的分析不难发现,黄河河源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一直呈现上升且上升幅度有加快的趋势。降水量严重偏枯,且这种偏枯趋势还在发展,对源区本来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冲击很大。特别自9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大幅减少和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植被覆盖度降低,湖泊、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而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又进一步促使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植被破坏,往往造成恶性循环。黄河河源区径流受降水减少影响而减少,但源区气温升高和植被破坏,蒸发量也随之增加,更加增大了这种径流偏少幅度,变幅更加剧烈。水文水资源情势和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黄河源区这种极其脆弱的环境,由于客观原因,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修复。建议尽快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控制人为破坏生态的现象,使区域性生态恶化趋势尽早得以遏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8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