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未来属于我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SIYSS的一周转眼即逝,但却是足以改变我一生的时光。
  在论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才俊们一起度过的这一周,不仅仅让我见识到了别国的风情,以及青年科学家们的风采,更带给了我无比的震撼及奋发的动力。
  在从北京飞往瑞典的9个小时里,自己曾想象出无数种可能,可是站在斯德哥尔摩的大地上,依然带给我全然不同的体会。来到斯德哥尔摩,一切都显得不再一样。尽管人目的不再是方块字,可是满目的英文却意外地给了自己一种亲切。从在机场落地见到来接我们的Lottie开始,我们这一周里共同参观了卡罗林斯卡学院,也一起在诺贝尔博物馆追溯了诺贝尔的生平和诺贝尔奖的历史;我们在生理或医学奖得主Moser夫妇及John O’ Keefe的新闻发布会上激动地发问,也在得主们的工作报告会上出神凝思;我们在论坛上为当地的300多位学生讲解我们的项目,接受他们的掌声,也在国际晚餐会上共享各自故乡的美丽;我们一同在金色大厅中感受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皇家仪式的雍容与威仪,更在皇家城堡里享受顶级晚宴的隆重与盛大。这一切不仅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新奇,更在内心中平添了一份骄傲与自豪。
  印象颇深的便是隆重的颁奖典礼。与国内的大会堂式的典礼不尽相同,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的金色大厅中举行。没有过分华丽的大舞台,可上个世纪留下来的考究皇家装饰让颁奖典礼更增一份厚重与雍容。并不冗长的典礼不到1个小时便结束了,由诺贝尔基金会派出代表代为主持并宣读颁奖词,瑞典国王为各位得主颁奖,在各学科之间还会有国家交响乐团进行演奏。简单的环节令典礼更加庄重。盛装之中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在世界的瞩目中接过属于他们的荣耀,甚至连台下的我们都觉得无比激动与光荣。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尊重,我想这是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大的褒奖!
  记得第1天来到宿舍见到室友Decllan时,他操着一口浓厚的澳洲口音说:“让我们一起改变世界吧!”同样的话,我在华沙参加欧盟的青少年科学家竞赛时,是首席评委在颁奖典礼上说出的。而我想这也正是中国青少年与西方国家青少年间最大的不同。在这次我们参加科技道德论坛时我感受颇深。
  所谓道德论坛,便是将我们24位论坛成员均分成3组,每组给定1个与科学及道德相关的话题并依此展开讨论。我们小组的主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现有的污染问题各方应负有怎样的责任,并且如何解决污染问题。小组中有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及澳洲的成员,每一个世界上的“巨头势力”都有成员。令我惊讶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了解得十分彻底,甚至对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相比在国内“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们,这些“两耳尽闻天下事”的小伙伴让我震惊得不止一点半点;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小伙伴在讨论时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严谨程度仿佛下一刻这个提案就是联合国通过的法案一般。我们对给出的解决方案,每一种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测,甚至一些对预测出的可能风险影响给出了或规避或解决的方案,以期更多的国家能够适用。来自澳洲的室友Dechlan和来自美国的Logan告诉我,这种讨论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并不少见。坦白讲,相比于10个中国的“学神”,这10个成绩上并非那么出类拔萃的小伙伴更有可能胜任“改变世界”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种严谨不仅仅是对作出决定的认真,更源于一种责任。在讨论过程中,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担当。相比于费尽心力刷分拿到更高的G点,或是为能够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处心积虑,或是想要找到一个更加安逸的工作条件安度余生,我想我们这些所谓被生活所迫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自身责任的忽视。这并不是一句“人各有志”便能抹去的事实。这世上的责任总要有人去承担。我们应当承担起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在社会中,在国家中,乃至世界中的责任,并且将之履行直至最后。尤其作为科研人员,更应该着眼于更高的层面,应当致力于能对国家发展作出强有力的支持及卓越贡献的研究工作,应当着手于推动人类了解世界、技术进步的工作,而不再被桎梏在类似工作待遇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若是我们国家的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如此,能够如王乃彦院士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上说的那样“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结合起来”,我们的国家怎么可能不被世界钦服?
  我想做研究与艺术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情怀。在和小伙伴们的交流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超越国界的情怀。突破了最初一天的语言关,经过这些精彩无匹的活动,这些小伙伴便像不再是脑海中与国籍挂钩的姓名,而是能够与你结下跨越大洋的友谊的有血有肉的朋友。正如舞会的舞伴Sarah在临行前所说:“即使我们在未来一段不短的时光里不再能相见,但我会想念这些教我用筷子,为我做寿司,向我展示着世界的美丽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成为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回忆,希望能与各位再次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重逢。”
  站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海关口,我曾无数次构想这次论坛会是什么样子。如今再次站在国门口,看着手机里facebook大家的各种玩笑和动态,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了能够改变我们的世界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一周让我结识了这么多朋友,也让我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区别。我将谨记这次诺贝尔奖之行,也将为了更好地肩挑未来的责任而努力奋斗!
  背景资料
  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Stockholm InternationalYouth Science Seminar,SIYSS)是世界著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创办于1976年,由瑞典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联合主办。每年仅邀请25名左右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满18周岁的青年,这些青年有的是从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和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主要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有的是代表本国青年科学家组织或者由大学推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间的了解和加深友谊,为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相同兴趣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人民有了解欲望的青年提供交流平台。在1周的活动里,青少年将受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招待会、欢庆仪式等,参加科学活动和讲座,了解瑞典的科研和文化习俗。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自2008年开始选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赛事中获奖的优秀青少年参加该项活动。2014年12月,选派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学生胡舒贺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胡舒贺同学曾获得第15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和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于2014年9月随中国科协代表团赴波兰参加了第26届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663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