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造我们的教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变革教与学的模式,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撬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逐步探索出使学生素养得以发展、提升的课程体系。我校以2~4年级3个实验班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研究,自2017年起,前后历时两年。现将实验研究诸事项陈述如下。
  一、研究问题
  教与学方式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撬动教学方式的转变,逐步探索出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第二,构建有利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新的课程体系。
  第三,通过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变革后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方面,在学习能力、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素质有显著提高。
  开展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使学校努力顺应教育改革的社会特征与时代要求,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最终探索出小学不同情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并为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研究案例。
  (二)研究假设
  总假设: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子假设1:变革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能促进学生人文底蕴、语言应用乃至学会学习等素养的提升。
  实验处置因素:
  (1)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改变教师偏离语言学习规律教母语的现状,根据文本内容及文体等特点设计有效问题,起到统领教学的作用。
  (2)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语言运用,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3)学生采用体验式、合作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拥有人文情怀,乐学善学,并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子假设2:数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能促进学生科学精神、数学意识、学会学习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实验处置因素: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积极运转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题更重要。
  (2)教师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提升提问的引导性、实效性。
  (3)在有效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真正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能力及勇于探究的精神。
  子假设3:英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能促进学生语言应用、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实验处置因素:
  在英语传统课堂中穿插绘本教学,教材之间的匹配程度需要教师筛选使用。
  (1)在不同课型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绘本插入点,使学生热爱非母语的学习。
  (2)利用微课教学使学生会整理巩固所学知识点。
  (3)使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形成结构化思维的能力。
  (4)在体验式、合作探究式学习及互联网+学习中,学生夯实文化基础,自主发展能力也得以提升。
  子假设4:多样化的班队会活动课程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实验处置因素:
  (1)课程的整合探索将有利于班队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2)基于实践的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密不可分。
  (3)通过每周一节班会的锻炼,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子假设5:特色化的校本课程能促进学生基于兴趣、特长的个性化发展。
  实验处置因素:
  (1)设置多样化的课型,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发展其个性与特长,使之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2)利用活动比赛的形式,拓展校本课程的外延。
  二、研究背景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了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从此,标志着我国教育由“知识核心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为教学研究注入了新内容,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60351)“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于2016年11月13日开题,是年12月,我校提交了子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研究”申请,次年5月获得批准。
  我校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开展研究,原因有三:一是基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基于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的需求,解决学校发展遇到的新问题;三是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与学方式,解决实践层面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都是学校必须破解的课题。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首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三个目标,其次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三是选择研究对象:随机确定2~4年级的1~2个班的全體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教师随选择的班级而定,不做刻意挑选。四是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变量:一是变革小学的教与学方式;二是实施了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团课程“活力锡小 五星闪耀”于一体的课程新体系。五是确定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法及量化研究的教育测评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六是把制定的基本技术路线与实现目标的各项研究工作任务分解到课题研究的各阶段,形成研究方案与落实的工作计划。
  (二)研究内容
  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以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主。在定位上以学习方式变革撬动教学方式变革,再以教学方式变革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探索出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方法、策略,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找到了打通知识技能到素养的通道。现阶段国内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已经探索出支持上述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需要我们整合课程资源,研发出典型课堂教学案例,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思路(包括主题确定、目标设定、活动设计、评价反思改进等);需要我们按照研究的假设,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假设的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沿袭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总课题组的研究基本路线,即“自上而下”实证研究与“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相结合。学习方式研究目标定位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类型基于“深度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互联网+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
  (四)技术路线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实施,在课题实践研究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课题推进的技术路线:
  “自上而下”的实证研究技术路线:即“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反思改进—形成结论”。先由专家团队与教师共同备课形成教学设计或专家团队提供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课题组教师到课堂做实证检验,经过实践、反思、改进后再形成结论。
  “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从“计划1—行动1—观察1—反思1”至“计划2—行动2—观察2—反思2”。
  课题组的每一位任课教师自我设计教学方案及课时—教师自主行动—教师自我观察—教师自我反思完善后达成共识。不同课程的具体技术路线为:
  语文学科:
  数学学科:
  英语学科:
  班队活动课程:
  校本课程:
  四、研究发现和结论
  (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
  按照研究计划,2019年4月,进入课题结题阶段,我校对本课题进行了以教育测评为特征的量化评估,对实验对象的学习适应性(AAT)进行了测试,对我校2014、2015和2016级(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目的是检验该课题的初步成效。
  经测评,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学生受变革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其核心素养提升初见成效:3(5)班男生在学习适应性的7个因素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比女生效果更加显著;4(5)班男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效果比女生显著;5(7)班在学习适应性的9个因素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男女生的9个因素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班在听课方法和毅力两个因素上更是达到了中上水平,效果显著。以上结果显示,在此次AAT测试中,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技术、独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这几个因素在本次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之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三个年级的学习适应性等级数据中发现,3(5)班适应性合格及以上学生为67.92%,4(5)班适应性合格及以上学生为76.36%,5(7)班适应性合格及以上学生为88.89%,随着年级的升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更显著。
  测评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其结论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确实能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构
  课程的重构也是实验研究的初衷之一,图1为新课程体系。
  (三)课堂教学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经过探索性的演绎和归纳,总结梳理出一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语文学科——在教师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研究的切入点有三:
  1.有效提问。
  提炼出“有效提问”的方法——①从课后题中提炼;②从“总起段”“总结段”中提炼;③从课文写作特点中提炼。
  2.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方式——课中批注、锤炼小标题、想象补白、扩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仿写法)。
  3.课型多样化。
  有阅读推荐课、阅读推进课、绘本导读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汇报课、古诗吟唱课等。设置了每周一节的语文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有真正的阅读课型实践与研究的时间。一至三年级的课程设置为:经典诵读+自主阅读+阅读课型课。周一为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所用的教材是由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及美术教师团队共同研发的《诗韵飞扬》读本。内容精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共四十首。由美术组的教师们根据古诗的意境进行了配图,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四到六年级的课程设置为:自主阅读+阅读课型课+主题阅读记录制作。利用学校的图书阅览室,每个年级的学生可以连续两周到阅览室去上自主阅读课,根据阅读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读的图书,也是不做任何记录的纯粹阅读。阅读课也做了尝试,比如阶段推进课、阅读汇报课、阅读分享课等。用大量的阅读为学生拓展视野,使“教语文”变成“学语文”,为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数学学科——在学生的深度学习上下功夫,探究在不同课型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新授课:研究教材,即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分析研究教材配备的练习题;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学情,即将课前的教材、学情作为研究重点,使问题更有针对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有效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有力补充,课题组通过深度的教材研究,将教材的知识加以延伸,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综合实践课: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无论在课前或课后,都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4.单元复习课: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梳理单元知识,把知识系统化,在中高年级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整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英语学科——学生在体验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及互联网+学习中,夯实文化基础,自主发展能力得以提升。
  1.教材+绘本。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2.情景对话课。注重学生语言的现场应用。
  3.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结构化思考。
  4.微课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班隊研究——将德育班队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常规班会”的实践研究,使班会成为每一位学生自己的舞台,让学生为班级的管理、班级的建设、班级的发展,畅所欲言。完全采用由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总结、自主组织、自我提升的班会模式,通过每周一节班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发展其个性与特长,使之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不断实践创新。如模型课程——建模、航模、海模、车模;如创客课程——低年级学生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小游戏等,中高年级学生逐步接触机器人组装及编程、用Scratch简单编程、学习定格动画制作,等等。
  五、结语
  经过两年变革教与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该课题明显地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涌现出了一批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得到了锻炼,理论素养明显提升,教育教学行为从经验走向理性。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获得了一些成绩——产生市级学科带头人两名,区级学科带头人三名,在市、区两级的其他比赛中也有多人获奖;在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共有三十余人次参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有将近五十名教师的论文获得自治区级和市级的奖项,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成长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8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