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曾氏家训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国藩家书》既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完整的思想体系,又给后人提供持家教子,为政修身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家训;传统文化;曾氏家训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曾国藩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1]。
  (二)“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2]。
  (三)“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一)孝顺长辈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 “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3]”
  (二)修身养性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主敬,强调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精神状态好的人,才能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求仁,即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
  (三)虚心向学
  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幅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4]。
  (四)严以律己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来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他甚至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极端的口号。这表示他的决心,而且他一辈子都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在做。在他的晚年,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圣哲画像记》的文章,曾国藩晚年还在以圣哲作为自己的榜样。他教导自己的子女要严于律己,对内,充满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修炼。对外,做事符合王政、王道的要求,即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建王者之业[3]。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启示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很聪明,他多次讲自己很驽钝。他考进士,考了三次,28岁才考上。曾国藩更不豪雄,他多次说自己胆气薄弱。他的胆子比一般人还小。至于身体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病号,30岁得了严重的肺病,大吐血,几于不治。他50 多岁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多次眩晕。最后61岁死于脑中风。他一生的成就完全靠自强不息得来。
  (二)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
  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军事统帅,曾国藩毫无军事知识和行伍经历,但是他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领都做得好。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 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 的“人” ,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三)人格修炼重在修心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修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书本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5]。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修心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修其子女的心,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示。面对现今社会,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
  参考文献:
  [1]肖高华.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J].2009(35):162-163.
  [2]杨正娜.晚清幕府与近代社会[J].新疆大学出版社,2012:31-33.
  [3]吴国荣.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J].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46.
  [4]熊吕茂.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出版社,2009,5:21-24.
  [5]钟叔河.曾国藩家书[J].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2-13.
  作者简介:
  刘峰(1986.2-),女,青岛,思想政治专业,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2705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