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为当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即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又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现如今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仍存在贫困学生资助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资助方式单一、被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被忽略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方针,从创新资助育人理念,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更新资助内容和方法,关注资助对象的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改进,以符合资助当代大学生的工作体系。
  关键词 精准扶貧 高校资助育人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85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College-funded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LUO Chuntao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The idea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pointed out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i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Nowadays, in the work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subsidized grade for poor students, the single mode of subsidization, and the neglect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ubsidized students. This requir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ak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innovate the concept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pdate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ubsidized objects, so as to conform to the work system of subsidiz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ollege-funded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inking
  随着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资助管理的不断重视,高校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资助工作深深体现着党和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刻重视,这不仅保障了教育的公平,而且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新时期下,党和国家对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导方针,让每个家庭困难大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但是高校资助育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高校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经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认真研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
  1 高校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意义
  1.1 精准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主要是促进社会的公平,表现在积极通过扶持困难群众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新时期下,对困难大学生群体的资助育人问题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大学这个阶段,是青年群体成长的关键期,对于贫困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1]针对这一现象,高校通过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能使他们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公平。
  1.2 精准资助是实现育人成才的重要载体
  高校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育人成才,其余各个工作都会围着这一内容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是如此,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不能只注重经济方面的资助,更要重视育人。在提高大学生物质水平的同时,也要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突破单一资助的局限性,从而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高度,顺利完成高校育人这一目标。
  2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问题
  2.1 资助群体识别不够精准
  目前,很多高校在资助中的认定流程为本人提出申请,辅导员与申请贫困资助的大学生进行谈话,结合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最后将选定出资助对象的资料上交学校,学校资助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申请表和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进行最终的评定。高校资助流程目前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要想获得资助,必须要本人提出申请,部分学生虽然家庭条件很差,但由于自己内心自卑,担心同学瞧不起自己等各方面因素,羞于提出申请;相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利益的驱使,虽然家庭条件还可以,但是为了享受到国家资助,满足自己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开具假的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资助就像是免费的蛋糕,诱惑着大家,有的人会认为这种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一些学生觉得“不拿白不拿”,把贫困当做资本,出现争做“贫困生”的现象。[2]其次,当地政府开出的贫困证明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公信力,因为政府部门在开出证明的时候并没有对申请人家庭进行认真审核,或者由于各方面原因不得不提供贫困证明材料,这在无形中加大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另外,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每个地区对于贫困人口认定都不尽相同,高校仅仅通过贫困证明来证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做法不够客观,缺乏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界定。   2.2 资助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
  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最基础的目标,高校现有的学生资助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贫困学生这一最基础的经济问题,让他们可以在校园安心学习,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是每个贫困的学生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扶,对于不同时期的贫困大学生帮扶措施也有所不同。[3]传统的资助方式缺乏创新,缺少对学生实際需求的关注,导致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难以做到“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助效果。
  2.3 忽视资助对象的心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大都集中在经济层面,片面的以为只要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就解决了一切,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资助面较广、受助学生较多、资助工作者人手不够等,经常忽略对资助对象的心理教育。[4]实际上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他们在吃穿住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部分资助对象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出现“心理贫困”现象,他们宁愿在课余时间多做几份兼职来隐藏贫困情况,从而拒绝申请国家资助。贫困大学生往往内心更加敏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以至于他们在未来的择业空间相对偏小。
  3 精准扶贫视角下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3.1 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资助群体认定机制
  对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认定不严谨,将会造成国家资助金的浪费,导致资助结果缺失公信力,所以建立健全资助群体认定机制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应该建立动态化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将资助对象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贫困等级、消费情况、校内外学习实践等情况进行了解并记录,及时更新系统资料库,保证资助管理系统中资助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对其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定期组织面谈,通过辅导员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资助工作者的综合水平的体现,因此,高校应加大学生资助队伍的建设,建立出一支“高、精、尖、专”专业学生资助队伍。同时也应发动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实时掌握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变化,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3.2 丰富学生资助形式,提高资助对象社会适应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从经济层面的资助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高校学生对于资助的需求,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不同方式的资助,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6]还有一部分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些都是可以缓解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方式,同时高校还可以拓宽多种勤工助学岗位来锻炼贫困学生的职业素质,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还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心,通过勤工助学提升他们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家庭学生给予不同的帮扶,灵活运用资助政策。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资助对象的心理素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应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关注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应常与学生互动,多与贫困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使贫困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到班委会、社团、团学干部队伍中去,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参加不同的项目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摆脱自卑心理、提高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克服心理障碍,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4 结语
  通过本文探讨发现,在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制度中,解决资助对象精准性的重点是如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步骤,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高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道远,对于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引导与关怀,高校应力争实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精准资助。若高校资助工作者想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紧抓“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这一理念开展工作,把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结合起来,提高高校资助工作水平,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在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园里发光发亮,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基金项目:2017年7月31日岳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资助精准扶贫背景下岳阳高校受助大学生扶志教育研究(2018Y103)
  参考文献
  [1] 张楠.“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J].科技视界,2016(20):142.
  [2] 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06):59-61.
  [3] 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1):82-83,98.
  [4] 杨喆,马静涛,王威,袁雨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14-15,27.
  [5]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
  [6] 徐君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67-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4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