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财政学” 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范式的创新。本文依据“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与现实热点问题的关联性,提出“财政学”实施大小班研讨模式的迫切性、应用价值及关键环节,包括研讨问题设定、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以及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对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创新,重塑教师功能定位和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57
  Abstract "Large class teaching and small class discussion" is an innov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ingle "inculcation" to the "learning" 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and mod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and its relevance to practical hot issu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rgency, application value and key link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of seminar in large and small classes of Finance, including the setting of seminar problems, pre-class preparation and classroom pres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etc. To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idea and mode innov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igher-order thinking, reshaping teachers'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Keywords large class teaching; small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0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课堂一直以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为主导,这种以教为主的单项灌输式的教学范式,迎合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师生间缺少互动和思想碰撞,无法发展学生的启发性、创造性能力等缺陷,[1]正逐渐变得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呼声愈发高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
  现代学习理论证实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自我建构。[2]小班研讨课(Seminar)作为与大班授课不同的课程形态,在知识层面存在根本不同。[3]大班授课往往将知识作为确定性的、外在于学习者,而小班研讨课则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怀疑的。相对于大班授课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小班研讨课倾向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大学教学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因此,探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情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简称“大小班结合”)的教学范式,增加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研讨课比重,促进大学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教-学”并重转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所讲授的“财政学”课程为例,结合“财政学”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实践,以财政学大小班结合为研究对象,探讨“财政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经验、迫切性和挑战,以供同行研究商榷。
  1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大班授课的理念是17世纪由Comenius提出的,[4]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班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诸如大班教学限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无法参与其中;[5]受制于课堂形态、地点、人数等限制,只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6]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等等。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教学(Seminar)是1737年由德国学者Gesber首次引入,到了20世纪初,已经在美国大学尤其是在其研究院中广泛采用,迄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小班教学模式虽开始较晚,但近些年也开始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内地高校,取得了积极效果。[3]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理念改革的产物,该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即布鲁姆教育分类法中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2]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实施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班级规模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小班研讨方式及学时分配。常见的实施模式有: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授课+项目教学、大班授课+微课教学等。[7]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每周1次,每次3课时,共计51课时,一般面向经济学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分为财政特征与职能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宏观调控5大版块,每个版块下又划分为若干个主题内容。目前,财政学课程普遍采用单一灌输式的大班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导致理论与社会实践脱离,教学效果不理想。自我校承担江苏省财政学品牌专业建设任务以来,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将财政学课程作为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试点改革,成立了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小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方式,增进了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交流,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体系。
  具体做法如下:根据财政学课程与当前社会热点的密切关系,如“營改增”的减税效应、转移支付与脱贫问题、个人所得税改革等热点问题,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知识与专题讨论两部分,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进行,注重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专题讨论则注重知识的拓展性以及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每3周举办一次。研讨课以小组形式开展,每组4-6人,通过课前布置并指导学生分组选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论文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和理性批判财政热点及前沿问题,以发展学生分析、理性批判、评价等高层次认知能力。但由于财政学课程仍然以传统的大班授课为主,班级规模较大,使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及现场反馈与预期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效果欠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经本专业教学团队研究讨论,尝试全面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范式,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任务十分迫切。
  2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实施的关键点
  依据财政学课程特点及其与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密切联系,本团队认为应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简称“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8]其中,大班授课仍等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理论框架,小班研讨应配合采用“讨论班”、“提高班”的两种研讨模式开展。①其中,“讨论班”模式通常由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负责引导把握讨论方向,并视情况给予补充和拓展。“提高班”则是围绕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一般由老师设定研讨题目,问题设计注重研究性,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为了保证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2.1 问题设计的研究性与关联性
  研究性是研讨问题的首要标准,是引发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前提。[9]研讨课的选题应当是在指导教师团队凭借科研上的经验反复斟酌后形成的,能够提供足够研究素材及研究深度与广度,寓学于研,以实现学与研的融合。同时,为了实现对某一主体的深入研讨,还需要考虑问题的扩展性,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研究主体进行扩展延伸,从而形成核心问题和一系列扩展性问题的组合,为研讨提供多视角、宽领域、够深刻的研究逻辑框架。
  研讨课选题要与大班所授基础知识或学生兴趣点关联。[10]如果研讨的问题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毫无关系,也就等同于缺乏理论基础,学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深入辨析以及探究,也就很难形成系统性、批判性的观点,从而会直接导致因研讨问题难度太大而难以开展;若所研讨的问题与学生的经验兴趣或生活毫无关系,则很难激发学生从事研究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启发式、探究式与建构性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有鉴于此,我们注重从教学团队教师所主持的相关重要课题、研究领域及前沿热点研究中形成研讨问题。如转移支付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领域,通过大班授课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转移支付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引申出一系列扩展性问题,如转移支付对县级财政解困效应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对县级财政解困效应的差异?导致地区获得转移支付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是什么?主要因素是如何在利益分配中发挥作用的?转移支付如何促进落后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关系,如何有效测度转移支付对地区政府支出行为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讨,不仅能保证教学要求,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知识架构,调动学生从事研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小班研讨课的有效实施
  小班研讨的顺利实施必须把握住课堂讨论的方向和程度,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避免漫无目的的讨论。一般而言,需要进过精心的课前准备,并配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节奏方可。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财政学”小班研讨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班级规模应在30人左右,每4-6人为一个小组,并认定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构成应依据互补的原则,以专业、能力等为标准,各小组之间要具有同构性,以保证各组的团队协作。小组分配后,教师应当向各小组介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选题范围、分工策略以及评价标准等。每次的研讨主题应当在课程开始前两周分发给各小组,并就数据来源、文献检索、分析工具等予以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应当围绕研讨主体认真准备,搜集并阅读文献、查找数据、案例等,最后撰写提纲和研究报告,并制作演示所用的PPT。
  第二,课堂展示。先由老师花费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课程学习目的和研讨的主体进行介绍。然后,按照随机排序的方式,由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的回报时间在15分钟左右。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由老师进行阶段性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争辩和讨论,教师须认真聆听并控制讨论方向,适时进行反馈和总结。尽可能提供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畅所欲言,激发同学们的分析、创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实现研讨课的教学目标。   2.3 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小班研讨课的评价方式不同于期末试卷的传统考核形式,[11]其重点在于过程,学生参与是其重要的方面。如何通过各小组的显性学习成果、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进行评价是小班研讨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财政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显性成果。包括各小组的研究报告设计、PPT制作以及课堂汇报等,并结合选题的难易程度,予以综合考量;二是学生参与程度。包括项目分工、任务贡献、所提观点是否深刻等。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将最终评价分数分为教师打分(60%)和组内评分(40%)两部分。教师打分是依据各小组的显性成果、启发思维等对该小组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对小组的整体评分也是组内每个同学的分数;组内评分主要是依据组内成员的任务贡献大小、参与程度等进行评分。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以保证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取得理想效果。
  3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根据我校已经开展的“财政學”大班授课+专题研讨的教学反馈,并结合其他高校推进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预测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
  第一,教师定位不清及缺乏激励。一方面,小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宽的研究领域,从而能够设计出具有研究性、集群性的研讨选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现场把控能力,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并能够适时的把控讨论方向,并给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尽管很多老师认可小班教学比大班授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但是却很少有教师愿意尝试,因为小班研讨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背景下,主动变革教学方法缺乏激励,从而使得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遇到阻碍。
  第二,学生平等参与问题。学生对于小班研讨的参与意愿和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研讨课的参与意愿较低。如有些学生对于研讨课有抵触,不适应研讨课开放性、不确定性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且需要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故更倾向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接受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对研讨课的参与程度不高。一些学生受性格的影响,不太愿意多表现自己,沉默寡言,或者所提的问题趋于敷衍,言辞陈旧、毫无观点,导致每次在课堂上的讨论就反复只有几位同学参与。如何平衡讨论的参与程度,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尽可能融入进来,是小班研讨课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三,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开展小班研讨课需要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传统的教室在某种意义上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师生间平等的互助交流。根据国外的经验,应当建设一批圆桌型教室并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以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小范围、平等性的交流和展示,而当前这一教学资源远远不够。同时,小班研讨实施离不开教学团队的支持,包括研讨主题选定、专业对话还是经验分享,都需要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但由于学校对这部分付出尚没有明显的回报,使得教学团队的组建激励不足。
  4 结论和对策建议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广泛推广。国内很多大学包括北大、厦大等一流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它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革新,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即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范式。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与现实热点的关联性,提出“财政学”实施大小班研讨模式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师定位与缺乏激励、学生平等参与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据此,本文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作为重要任务。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发挥大班授课这一传统模式的优点,通过传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同时,要明确小班教学的课程目标,通过研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等深度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加工、批判融合的深层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理性批判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目标。
  第二,重塑教师功能与定位,改革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大班授课、小班教学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到本科教学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一方面,大学应当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体系,对教学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大小班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识别学生成长规律能力。因此,学校除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外,还应当通过专题培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研讨教学能力。
  第三,加强教室资源建设,为小班研讨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教室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硬件条件。由于当前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在适用于小班研讨的教学场地以及相配套的资源设施提供方面还较为不足,应当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教室的布局,增加一批研讨课教室,为课程推广创造条件。
  注释
  ① 朱红等(2016)将小班研讨模式分为:“补习班”、“汇报班”、“讨论班”、“提高班”四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7.
  [2] 刘海燕,孙文远.大学小班研讨课: 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7(5):85-88.
  [3]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苧,等.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6.
  [5] 李伟容.高职英语大小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39-40.
  [6] 孔晨旭.中加高校大小班化课童教学比较与启示[J].青年学报,2012(1):38-40.
  [7] 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2):19-24.
  [8] Mc Clell C 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10.
  [9]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10] 孙文远,刘海燕.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基于“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课程经验的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5): 4-77.
  [11] 朱红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2-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81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