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能制造”发展推进了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升级,这就造成了我国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增加,大多企业就面临了缺乏新兴职业人才的局面。本文以智能制造背景为研究基点,分析讨论了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TP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2-016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2.079
  在建设特色专业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意突出专业的前瞻性和资源优势,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以注意对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可持续性、有效性,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是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对智能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上与市场仍不能进行较好的“沟通”。所以,培养时代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1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特色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确
  智能制造时代所需求的人才是熟悉并懂得互联网的操作,了解产业链发展的集创造、服务、管理于一身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工作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及时调查和分析,致使毕业生无法适应新兴产业工作岗位,特别是无法有效满足企业技术更新、工艺变化等产业转型的能力需求。
  1.2 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在智能制造时代下新兴人才发展和培养的方向,应与市场需求变化、产业需求变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变化做好对接工作,并且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超强工作岗位能力。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节奏和水准仍不能与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进行及时挂钩,也并没有做好把“机器人变革”、“3D技术”、“互联网+”等的新兴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特别是高职院校忽视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造成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匹配企业的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未做到走到市场和企业前面,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功能性。
  1.3 教师素养不够,教学方式落后
  智能制造业是在现代管理应用和信息技术进步的前提上进行转型升级的制造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以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地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大致存在以下不足:在教学模式上,“教学”等同“教书”,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师资源结构上,很少有“双师型”教师,专业型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师的理论知识薄弱,不能教授专业课程;在教学环境中,校内未做好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统一,校外也并未设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运用,且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亟需加强。
  2 智能制造发展凸显职业教育人才的紧迫性
  智能制造业强调制造技术和制造管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性,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工艺过程综合化的趋势。在企业外部的产业链中,生产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和用户能够连接起来互为端点,推动了生产和制造模式的变革。随着生产组织和产业形态的调整,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综合性的人才。
  2.1 智能制造使生产模式改变
  传统制造工艺:以产品为核心,工厂集中生产制造,信息相对闭塞,人、机、料、法、环等因素在产品属性和质量的体现上占了极大比重。传统的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是离散的,在设计、工艺、制造上采用分离的方式。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机械操作、物资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环境安全等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能达到高效、快速的傳输,一旦系统出现异常,各环节就无法有效协调,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智能制造模式把数据互联作为核心内容,用信息模拟来完成设计、工艺、编程、加工、装配、调试等多个环节。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是由单一的企业把控,而是多个企业联合协作。做好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节连接。这推动了生产过程的适应性,降低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2.2 智能制造要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2.1 智能制造发展需要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
  工业机器人硬件制造商需要培养并掌握制造、开发系统软件和技术管理支持方面的技术人才;以及机器人销售、维护和调试、售后技术服务等相关人才;使用机器人的企业需要复杂且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如精通电子设备信息管理、信息操作编程等。使用智能设备的专业职位需要机电复合型人才,以及大量操作、调试、维护、修正高端数控机床和附加制造等智能制造设备的专业人员。
  2.2.2 智能制造实现智能生产,需要智慧型人才的支持
  智能制造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大型流水线式生产,这将会淘汰简单的操作人员,从而实现生产机械的自动化。所以一线员工不仅要掌握实际的技术技能,而且要有能力管理和解决智能系统数字化和制造过程自动化的问题,成为一名较为全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2.3 智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性
  智能制造的发展不仅只是让更多的“智能机器”进入制造业,而且这也加大了对“智能机器”应用人才的需求。“智能机器”取代劳动力简单的工人,这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但它们所代表的“机器”在生态环境方面没有较好的意识,也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能力和全局观。在以人为代表的“软件”的领导下,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智能机器”可以共同处理、掌握质量、测量信息,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人在智能制造产业中,可以承担着安装、维护、编程等重要工作。工作性质已由操作性变为协调性和评价性。由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它的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紧迫。   3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法
  智能制造将先进的技术、独立的劳动组织结构与人类智慧相结合,实现了制造过程的纵向一体化。这就要求制造者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产品知识,也要有具备跨学科的能力。智能制造企业一线生产商不仅是一个能够理解客户产品订单要求、熟悉产品图纸、正确调整机械工艺参数、修改加工过程中的错误工艺的实践者,而且也应做好一个管理者的工作,如做好升级制造设备的配置,框架结构创新,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设立特色专业学科,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使他们具有“智能制造”的特点。
  3.1 培养满足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
  生产设备和手段的改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数控技术设备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向自动化阶段的飞跃;自适应和自我决策的应用在智能技术设备中的应用推动了制造业进入集成化的制造时期。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革命的转变,这使得生产者不仅需要关注市场的变化,还要适应基础设备升级后所面临和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对智能设备的维护方面和对新产品的工艺流程的掌握方面。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应具备运用基础技术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创造和创新技能的能力。
  3.2 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人才
  智能制造的发展实现了工厂生产、设备、工人之间的纵向一体化;实现了产业链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点到点一体化;实现了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一体化发展;体现了企业逐步推进、稳步发展的趋势特征。
  高职院校应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及时更替教学内容。此外,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能较好的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相对接。
  3.3 注意对学生精神文化的熏陶与引导
  学校要注意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让学生把“自我价值”和“工匠精神”扎根于心底,培养学生努力专研、不断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课上对“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融入,让学生能感受到“教育”与“国家”的联系,了解发挥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从心底扎根对“职业”、“国家”的热爱与敬畏。在学生实习期间,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爱岗敬业”的内涵,学习并树立自身应具备的工匠精神,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责任意识。
  3.4 以校企合作交流为教学变革内容之一,培养适应社会的针对性人才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始终与社会相适应,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学习了解智能制造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还要学习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的方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职院校只有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针对性人才。
  3.5 创建对接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
  智能制造在学科上来说是多学科的融合贯通,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生产制造模式,这对从业者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都提出了新的且更高的要求,从业者必须要具备与之匹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打造全面一体化的终身职业教育环境,以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4 结束语
  在智能制造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变革和升级,传统的生产模式也将得到改变,这会引起新职业岗位的增加和职业内涵的变化。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要顺应市场需求,并要遵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和规律,以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浩岩.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研究[J].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
  [2]刘海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作者简介:李四华(1978.07—),男,湖南郴州人,本科,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是机械自动化及数控制造技术方面,2007至今从教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精密系专职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9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