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融入了各种传统行业。人们的各种通信与互联网的联系更加密切,计算机通信已经成为生活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泄露情况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现状;防范手段;综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0-0022-02
  0 前言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通信在生活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方方面面都与计算机网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享受网络通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信息泄露的问题严重后果。一方面,通信方式泄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垃圾短信和商业推送层出不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能够对私人信息进行监控,可能造成个人财产的损失,严重的话,甚至为违法犯罪提供土壤。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防护,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但计算机网络本身所带来的开放性使信息安全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网络通信不能以安全保障为前提,势必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也反映出了提高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性,相关单位必须不断提高互联网通信保护措施,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通信环境。
  1 网络通信中的安全隐患
  1.1 信息泄露
  计算机网络通信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通信,这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非常容易由于访问某一个链接或网站导致病毒入侵,手机或者电脑的系统就会陷入别人的掌控之中,私人和企业的信息被泄露。严重的甚至可能对有关账户进行修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而且种类层出不穷,要实现完全的防控依然非常困难[1]。一般来说,在进行网络通信的过程中都会安装相应的病毒防护软件,或设置相应的密码,但是随着密码和防护系统的不断升级,各种高级病毒相继出现。就目前的计算机防护系统而言,完全实现精准的防护依然不太可能现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本身就非常快,将所有的病毒及网站进行相应的设防非常困难,而且病毒本身也在不断的更新中,病毒库难以囊括所有攻击和病毒,实现网络信息保护依然非常困难。
  1.2 防护意识欠缺
  网络通信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多数居民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也不了解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对于计算机通信而言,其硬件设备直接决定提供服务的质量,但是由于大众对于计算机通信硬件本身的研究有限,很多时候计算机的硬件上已经安装了定位系统而不自知。在发现信息泄露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难以提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美国网络公司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投入的资金占总资金的30%以上,而我国对于网络通信安全体系的构建并不完善,大多数资金仍然投入到网络设备建设和推广上面,缺乏完善的通信安全保护系统,极不利于网络通信的长远发展[2]。通信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到各种体系建设和管理措施。而且加强通信信息的防护级别,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于通信单位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1.3 外部防护措施不到位
  大多数通信设施都在户外,非常可能由于气候原因或者自然灾害造成损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外部计算机网络设备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雷击,一旦发生非常容易出現线路失火的现象,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整个通信系统的瘫痪。自然灾害造成的安全问题难以避免,虽然在目前大多数外部通信设备中都加入了防雷的设施,但是对于外部设备的检修,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且大多数通信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于设备的检修并不擅长,内部缺乏对外部系统发生问题时采取的应急方案,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也难以进行及时的解决。而且通信系统内部之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部分应急预案的内容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除此之外,部分通信单位甚至没有专门的安全处理部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通信工程部门的安全管理缺乏专业性。
  2 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的必要性
  2.1 保护信息内容不被篡改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在进行交易的时候都会通过互联网。虚拟货币使得交易更加便利快捷,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通信信息盗窃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黑客潜入企业的有关账户中,对相关信息进行窃取或者篡改,将企业所得经济收益划到自己的账户之中,并通过对程序的重新编撰抹去犯罪痕迹。一方面,这使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网上交易越来越难推进,提高了企业沟通交流及交易的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了网络经济的发展[3]。另一方面,这样会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助长犯罪分子不良风气,通过提高对网络通信安全的保障能够使相应的信息得到保护,最大限度地将涉密信息泄露的风险降低,而且加强信息保密技术也有利于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保证信息的隐秘性
  在很多经济往来的通信中会涉及到秘密的文件,一旦其中的内容缺失就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近些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对信息进行安全防护愈加困难,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信息安全保障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计算机防护系统及其监管机制的完善,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和企业的通信安全,避免相应的信息发生泄露。对通信安全进行破坏的手段多种多样,一方面,黑客通过某种手段对通讯的内容进行截取,难以保证通话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而加强对通信过程的安全防护,就能够从根本上阻止数据信息发生变更。另一方面,某些部门通过对通信记录的破坏截取相应的信息,甚至对总系统进行破坏。目前所进行的通讯信息分区管理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通信系统本身成为网络灾害的重灾区。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就能够将大部分黑客攻击行为拒之门外,从而有效保护通信内容及其系统。   3 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3.1 完善网络通信安全规范设置
  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而言,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应急体制,才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问题。部分通信安全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缺失,无法建立完善的防护系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网络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措施,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各个安全部门进行有效的衔接,增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安全防范的效用。而且在进行通讯外部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安全防范措施,建立一个专门的安全防范部门,对安全通信设施进行更好地执行和落实。通信部门也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按照人员的需求进行合理地分配,并统筹好整体资源,可以在内部设立相应的账号密码登录,使内网和外网之间进行隔离,最大限度地避免两者发生影响。
  3.2 提高防护意识
  通讯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极其专业的技能。目前通讯单位对于通信安全无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于安全问题的应急措施及其单一,在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无法将各个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难以及时解决问题,导致通信系统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就其根本原因就是通信单位和大众对于防护意识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4]。对于通讯单位而言,过度注重外在设备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安全防护措施的规划,目前仅有部分单位对信息安全防护具备一定的意识,并投入了精力。因此,必须提高相关单位对通信安全的重视程度,并建立相关的设施,对安全通信预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除此之外,政府及相关单位也要开展基本通信安全讲座,使人们了解相关的知识,以便于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解決,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的信息不被泄露。
  3.3 强化设备养护
  通讯网络部门在保证外部安全在前提下,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指导,建立完善的外部设备养护部门。在实践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变,因为外部设备的养护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但进行外部养护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养护数据的管理,排查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保证设备养护标准的前提下,也要降低养护的成本,尽可能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也要建立完善的修理部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解决,尽快恢复通讯设备运营。在进行养护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相关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应聘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注重其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工作之前要展开有效的培训,使工作人员了解其中的内容,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通信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于网络通信安全进行有效的防护需要按照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结合实际和现代的科技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通信单位要致力于提供安全的通信环境,保证互联网技术更加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杨.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35-36.
  [2] 胡中雨.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6):18-18.
  [3] 杭同喜.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探讨[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3(6):75-78.
  [4] 林杰,刘韵.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探讨[J].通讯世界,2016(6):82-82.
  [5] 盛洪.分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探究[J].电子测试,2015(7):65-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7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