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湄潭县春茶产量的气象灾害统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湄潭县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茶叶产业是该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春、夏、秋三季茶叶中,以春茶的品质最好,经济效益也最高。本文利用湄潭县历年气象资料对影响春茶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发生频率及规律,为开展茶叶特色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科学种植茶叶提供科技支撑,促进湄潭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春茶;气象灾害;统计分析;贵州湄潭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019-02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 100 m左右,全省近93%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气候条件优越,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坚持把茶产业打造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但贵州省茶产业存在茶叶单产低、茶园规模与生产效率不相称、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茶叶的发展[1]。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现有生态茶园4万hm2,被誉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和“中国名茶之乡”。春、夏、秋三季均有茶叶生产,以春茶的品质最好,春季鲜叶加工的茶叶香味鲜醇,名优茶多采自春茶;夏秋茶尤其是夏茶,因气温高,制成的名优茶常较苦涩,但是春茶的产量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湄潭春茶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总结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及规律,为做好茶叶生产气象保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促进湄潭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使用的气象资料来自于湄潭县气象站1951—2016年的观测数据,茶叶产量资料来源于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品种选择。选择湄潭县主要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黔湄601进行生育期观测。
  1.2.2    样地设置。利用湄潭国家基本站新址农业气象试验区已种植的0.67 hm2茶园,观测春季茶叶萌动、发芽、采摘等生育期。在观测区域随机选取3个样地,在样地内选取树龄相同、品种相同的福鼎大白茶和黔湄601茶树进行物候期观测,分析影响湄潭县春茶产量的气象灾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茶气象灾害统计分析
  湄潭县平均海拔792.2 m,为低纬度、寡日照地区,气候湿润,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优势,茶叶一般从2月中下旬开始萌动,3月发芽开始采摘。黔湄601一般从3月上旬开始采摘,福鼎大白茶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采摘。3—4月为春茶采摘期,5月上旬进入短暂茶叶休眠期,随后进入夏茶采摘季节。在季风和崎岖不平的地形影响下,湄潭县常有气象灾害发生,其中影响春茶产量的气象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霜冻。茶树受到霜凍危害后,会出现2种症状:一是“瞎眼”现象,指芽梢生长点及腋芽的基部受霜冻危害后,停止萌发,形成褐变;二是“麻头”现象,指受冻的局部芽苞细胞萎缩,细胞质、壁分离[2]。出现霜冻灾害不仅会导致茶叶嫩芽受损或生长停滞,甚至枯死,而且后发的茶芽稀疏瘦小,导致茶叶开采期推迟,减产降质。湄潭县霜冻最早出现在10月24日(1943年),最晚出现在4月8日(1943年),一般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以12月、1月、2月出现最多,平均每年出现3.7、4.2、2.0 d,3月出现霜冻的机率较小,年平均0.6 d。以2月、3月霜冻灾害对春茶产量和质量影响较重,霜冻出现越晚,影响越大。
  2.1.2    倒春寒。春季气温开始回暖,但气温乍暖乍寒,冷暖交替,有时会出现大幅度降温,俗称“倒春寒”。而此时正值茶芽萌动生长时期,导致已萌发的芽叶焦灼,产生“麻点”“麻头”现象,造成春茶严重减产降质。倒春寒往往还伴随着阴雨天气,若阴雨天气持续较长,光照不足,新发嫩芽瘦弱,新梢叶张薄,品质成分含量低。因此,倒春寒对名优茶,特别是高级名优茶的生产威胁极大。湄潭倒春寒主要集中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其中3月下旬占64.5%、4月上旬占22.6%、4月中旬占11.1%。中级倒春寒中,3月下旬占77.8%、4月上中旬各占11.1%;历史上的4次重级倒春寒均出现在3月下旬。
  2.1.3    春旱。春季是茶叶萌发的关键期,需水量大。此时若遇干旱,因水分不足,茶树生育受到抑制,出芽率低,导致茶叶产量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湄潭县在2月下旬中后期至5月均可出现干旱,其中3月出现的干旱频率最大,占70%;2月占20%。轻级占总次数的55%,中级占25%,重级占15%,特重级占5%。
  2.1.4    雹灾。冰雹对茶树危害较大,会直接击落、击伤芽叶,擦破树皮,打断树梢,降低鲜叶的匀整度,减少对新芽叶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供应,造成茶树早衰,降雹后雹粒融化吸收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使茶树新梢滞育不伸,节间变短,大量形成驻芽和对夹叶,产量和品质均下降。据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湄潭县成灾的冰雹3~4年出现1次,其特点是时间短、范围小,但破坏力大。以春季为最多,占全年冰雹次数的72%,其中3月和4月冰雹次数最多,分别占33%和28%,其次为冬季(1—2月)和夏季7月,冬季占20%,夏季7月占6%;夏季的6月、8月和秋季无冰雹。湄潭茶叶主产区位于中部湄江、永兴、兴隆等镇(街道)不在冰雹的主要路径上,但随着近年来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需加以防范。   2.1.5    冻害。茶树是多年生叶用木本植物,具有一定的耐低温性。国内文献普遍认为,茶树生长的适宜气温为15~30 ℃,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至-5 ℃时,大叶品种受冻害;下降至 -7~8 ℃时,中小叶品种受冻害[2]。黔湄601为大叶品种,易受冻害,福鼎大白茶为小叶品种,稍耐冻。据历史资料统计,湄潭县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4~-2 ℃,极端最低气温≤-7 ℃历史上只出现了2年(1970年和1977年),历史极端最低气温-7.8 ℃;≤-5 ℃历史上出现了15年,近10年较重的一次影响是2008年冰雪凝冻灾害,极端最低气温-5.1 ℃,历时长达20 d。湄潭冻害出现频率不大,但一旦出现,则茶树易受伤害,春茶产量将受到影响。
  2.2    春茶主要气象灾害与产量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湄潭县茶叶气象灾害,为湄潭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科技支撑,本文利用湄潭县2007—2016年春茶出现的气象灾害和产量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湄潭从2007年开始逐年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随着茶叶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单产逐渐提升。其中2009年、2011年、2014年春季气象灾害较重,茶叶单产较上年出现下降,2015年单产虽然较2014年有所上升,但较2013年减少。统计分析,霜冻、倒春寒是制约湄潭春茶产量的主要灾害,前期气温偏高,遇冷空气气温骤降,嫩叶受损,气温前低后高引起疯长,导致开采期缩短,产量减少,品质也受影响,出现的时间越晚,影响越大。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虽然出现了严重的凝冻灾害,但是出现时间较早,茶叶未进入萌动期,加上生产技术补救及时,茶叶产量较上年有所上升。2016年气象灾害主要出现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3月10日出现降雪天气,但当日最低气温0.5 ℃,且持续时间短,茶叶生产未受到较大影响。
  2.3    湄潭县春茶生产的气象保障建议
  2.3.1    合理安排田间管理。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开展茶园管理,增强树势,提升茶树自身抗灾能力。良好的生长势要求健壮的茶树,才能耐受气象灾害的侵袭。茶园管理的关键,一是施肥采取“一基三追”的技术措施;二是注重采养結合,适当留养的原则,培养健壮茶树。
  2.3.2    提升防御灾害能力。冻害、霜冻、倒春寒会冻坏茶树或抑制茶叶生长,可施热性农家肥,或适当喷洒增温剂,或人工烟熏等。干旱能使茶叶减产甚至绝收,有水源的地方采取浇水保苗、使用叶面喷肥等;气象部门可抓住有利天气开展人工增雨,滋润土壤和茶树,减少损失。出现雹灾时,解冻后立即翻土施肥,恢复树势,但不宜喷施尿素,这是由于尿素融化吸热会降低土温,对受损伤的茶树需及时喷施灭菌剂,防止病原微生物从伤口侵入。雹灾和连阴雨天气均应及时对茶园进行清沟排渍。
  2.3.3    细化茶叶气象服务。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互通信息,为茶叶生产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特别是对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早测早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减少损失;同时建立完善会商制度,灾后做好交流和总结工作,共同研究茶叶的科学种植方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降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3.4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现代茶业生产基地,逐步健全和完善防护林带、水利和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茶园生态化水平。营造防护林带网,调节微气候,主选红豆杉、桂花等常绿植物,遵循“乔灌结合、外乔内灌”的原则[3];建立蓄、排、灌水利设施;做好茶园主干道、支道、步道建设。
  2.3.5    开展政策性茶叶保险工作。为提高茶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及防御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可以开展茶叶保险,逐步试点推进开展湄潭农业政策性特色产品保险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4],探索特色保险模式,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讨论
  湄潭县茶叶种植已具规模,是该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各种自然环境和条件中,气象要素在茶叶生产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适宜的天气是气温上升平稳、晴雨相间、降水适宜[5-6]。春季是冷暖空气交替的季节,时有气象灾害发生,遇强冷空气会出现霜冻或倒春寒,同时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层结不稳定,常产生雷雨天气,偶夹降冰雹[7-8]。通过统计分析影响湄潭县春茶产量的气象灾害,可以趋利避害,同时为茶产业发展的气象保障提供依据,为湄潭县趋利避害发展茶叶产业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4    参考文献
  [1] 田爱国.贵州省茶产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7(2):34-41.
  [2] 龙振熙.气温对茶叶品质以及采摘时期的影响[J].贵州气象,2014(5):15.
  [3] 杨亚军.中国茶树栽培学[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周煦朝,李腊梅,张勇,等.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初探[J].中国茶叶,2015(10):13-15.
  [5] 刘声传,曹雨,鄢东海,等.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J].茶叶科学,2013,33(6):517-525.
  [6] 黄继用,毛荣华,黄琳,等.贵州倒春寒的气候统计分析[J].贵州气象,1994(1):11-17.
  [7] 谢莹莹.中国东部季风主要木本植物萌动及展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8] 唐健.闽侯县茶树低温冻害预防与补救措施[J].中国茶叶,2010,32(6):29.
  作者简介   李仁莉(1972-),女,贵州遵义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从事行政管理和应用气象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18-1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4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