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徐淮地区绿色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规程规定了徐淮地区绿色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精细整地、适期足墒播种、保证全苗、配方施肥、合理灌溉、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贮藏、生产废弃物处理及生产技术档案建立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推进徐淮地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小麦;绿色优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1-0027-02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精神,推进徐淮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规范徐淮地区绿色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对小麦栽培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精细整地、适期足墒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生产废弃物处理及生产技术档案建立等规定,达到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特制定徐淮地区绿色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产地环境
  小麦生产基地单元要选择相对集中连片,基地内大气、土壤、水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要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基地周围3 km2和上风向10 km范围内不得有污染企业。在绿色食品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止绿色食品生产产地环境受到污染。
  2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用通过省级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員会审定,且适宜徐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种子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0%、水分不高于13.0%。适宜徐淮地区种植的丰产抗逆主推小麦品种为徐麦33、徐麦30等。徐麦33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水地早中茬种植。徐麦33为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宽长,叶色浓绿;冬前分蘖力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较快,两极分化快,抽穗晚,春季抗寒性一般;分蘖成穗率较高,穗数较多;平均株高76 cm左右,茎秆粗壮,弹性较好,抗倒性中等;株型松紧适中,旗叶宽大上冲,叶黄绿色,穗下节间较短,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灌浆较快,耐高温能力中等,成熟落黄较好;纺锤形穗,穗型中等,码密,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容重高;产量三要素较协调,有一定丰产潜力;中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赤霉病中度偏重;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中筋小麦标准。
  播前选晴天晒种1~2 d,要精选种子,并去除烂粒、秕粒、病粒等不合格种子。选择药剂拌种,100 kg小麦种子选用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60~120 g,与种子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即可播种。种子包衣处理适宜在播种前1~2 d进行。地下害虫严重地块,用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兑水30 kg/hm2,拌细土300 kg/hm2,整地前均匀撒施全田。
  3    精细整地
  小麦生产基地多为小麦—水稻(玉米)轮作种植。前茬作物利用机械化收获同步秸秆粉碎均匀抛撒还田,或用秸秆还田机粉碎1~2遍,均匀平铺,秸秆粉碎长度≤5 cm。秸秆还田地块,配合施用符合GB 20287规定的有机物料腐熟剂30~60 kg/hm2,结合深耕翻入土壤。
  适时进行深耕细作,整地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应达到75%左右,如果土壤墒情较差,要浇水造墒。采用机耕,耕深25 cm左右,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达到上松下实状态;耕后复平,保证浇水均匀。
  4    适期足墒播种
  整地后立即进行播种,以保证土壤具有足够墒情,提高播种质量。可选用小麦精播机或宽幅条播机播种,行距20~23 cm。下种前要对播种机进行全面调试检修,调好排种转速,调齐耧脚。播种深度3~5 cm,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不重播,不漏播。做到畦平、背直、无坷垃,种到地头、地边,提高播种质量[1]。适宜播期为10月1—15日,在适播期范围内,一般播量90~120 kg/hm2,基本苗控制为180万~225万株/hm2;中晚茬地种植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一般播量120~150 kg/hm2,基本苗控制为225万~300万株/hm2。如遇整地质量较差、因灾延误播期及墒情较差等,可适当增加播种量。水稻茬应加大播种量,一般播300~375 kg/hm2。每推迟3 d,播种量增加7.5 kg/hm2;10月30日后晚播田块,基本苗应控制在450万株/hm2以内,播量最多不能超过225 kg/hm2。播种时随种随压,未带镇压装置的要在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
  5    保证全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出苗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破除土壤板结,以保证全苗。
  6    配方施肥
  实行配方施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基肥、追肥结合,氮素后移;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元素含量针对性地补充使用微肥。基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有机肥)30 t/hm2、45%复合肥450 kg/hm2,田间撒匀。追肥(拔节孕穗肥)一般掌握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分蘖高峰已过、小分蘖开始死亡、群体叶色褪淡时施用;苗情偏旺、群体偏大地块可推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追施氮肥量为总施氮量的40%~50%,趁雨追施或与灌水结合进行追施[2]。   7    合理灌溉
  对旋耕播种、秸秆还田、土壤悬空不实或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冬灌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日平均气温3 ℃左右浇冻水。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浇过冻水后,墒情适宜及时进行划锄。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早进行划锄,以促进根系发育。拔节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结合浇水追施拔节孕穗肥[3]。追肥浇水,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小麦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增加穗粒数。
  8    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农业防控、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控,结合总体开展化学防控;农药使用应遵循NY/T 393的规定。
  8.1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如徐麦33等保持品种抗性;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等农艺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8.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防控害虫,小麦生产基地内麦田害虫天敌的主要种类有食蚜蝇、七星瓢虫等。保护和利用好害虫天敌,可有效地防治麦田害虫,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蚜茧蜂寄生率超过30%或益害比1∶80~100时可不用药剂防治。
  8.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施破坏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的耕、耙技术措施,如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精细播种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控制病虫害发生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及害虫对色泽的趋性进行诱杀,如选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麦黏虫,单灯控制面积2~3 hm2;悬挂黄板600~900块/hm2诱杀蚜虫。
  8.4    化学防治
  小麦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3月下旬,用12.5%氟环唑悬浮剂300 g/hm2防治小麦纹枯病;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或25%丙环唑乳油450~525 g/h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1.5 kg/hm2,兑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间隔7~10 d再喷药1次。注意加大用水量,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4]。
  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750 mL/hm2、20%甲氰菊酯乳油450 mL/hm2喷雾防治小麦红蜘蛛。4月下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劑150 g/hm2喷雾防治蚜虫;抽穗扬花期即5月上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第2次喷雾防治蚜虫。小麦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 d以上连阴雨天气,可用多菌灵胶悬剂(微粉剂)1.2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如喷药后24 h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上述配方中再加入磷酸二氢钾2.25 kg/hm2可以起到增加粒重、促进灌浆、防干热风、补肥的作用,但要现配现用。
  对于麦田杂草,应依据“秋防为主,春防为辅”的治草原则,加强防治。对冬前未能及时除草而杂草又重的麦田,此期应及时进行化除。3月上旬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50 mL/hm2兑水喷雾防治麦田杂草,安全间隔期为60 d。
  9    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要及时收获[5]。此时小麦长相为籽粒含水量22%左右、茎秆尚有弹性、叶片枯黄、植株茎秆全部黄色、籽粒较坚硬且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实行单收、单打。
  10    贮藏
  做到绿色食品小麦单收、单堆放、单运、单贮藏。小麦收获后及时晾晒,清除杂质,入库。
  11    生产废弃物处理
  小麦生产的副产品主要包括秸秆、麦糠等,严禁焚烧、丢弃,防止污染环境。建议加装秸秆切碎抛撒装置,要求粉碎后的麦秸长度≤15 cm,均匀抛撒;或堆制有机肥;或进行秸秆饲料化、秸秆气化等综合利用。使用过的农药瓶、农药袋不得随便丢弃,避免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建立农药瓶、农药袋回收机制,统一销毁或二次利用。
  12    生产档案
  各生产基地要建立生产档案,主要包括生产投入品采购、入库、出库、使用记录,农事操作记录,收获记录及储运记录等,生产档案要完整保存5年。
  13    参考文献
  [1] 王玉芹.宿州市埇桥区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3):27.
  [2] 熊晓瑜,邢旭英.南阳市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J].农民致富之友,2016(10):63.
  [3] 王铁良,周玲,司敬沛,等.河南省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30-33.
  [4] 孟素梅,闫兴亚.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J].种业导刊,2011(5):13-15.
  [5] 陈军.萧县地区绿色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安徽农学通报,2008(20):154-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3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