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马尾松是新邵县的乡土树种,分布广,面积大,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普遍栽植的湿地松和火炬松,为马尾松毛虫的繁殖以及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本文介绍了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危害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控马尾松毛虫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危害性;防控措施;建议;湖南新邵
  中图分类号    S763.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5-012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新邵县位于湘中邵阳盆地和新涟盆地之间,俗有“湖南之心”称谓,是湘江一级支流“涟水”的发源地,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带,山丘占全县面积的71.6%。资江是新邵县的母亲河,由南到北贯穿全县,流程达53.5 km。新邵县县域国土总面积178 091.0 hm2,有林地面积107 136.0 hm2,其中松林面积为35 400.0 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33.04%,森林覆盖率达57.48%[1]。
  马尾松毛虫是新邵县本土常发性、历史性害虫,主要为害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等森林植物,以幼虫取食松针,1 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2]。马尾松是新邵县的主要乡土树种,分布广,面积大,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普遍栽植的湿地松和火炬松,为马尾松毛虫的繁殖以及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为保护县域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研究和探索马尾松毛虫的防控技术和方法,对确保县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
  马尾松毛虫属完全变态类昆虫,1个世代经过成虫、卵、幼虫、蛹(茧)4个发育阶段。成虫对紫外线敏感,幼虫通常喜食老叶,成虫通过飞翔、幼虫通过爬行扩散。通过监测普查发现,马尾松毛虫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树皮缝隙中越冬。越冬代幼虫3月初开始出蛰活动,4月中旬左右是危害高峰期,4月下旬转入化蛹阶段;第1代幼虫6月上旬孵化,7月上中旬是危害高峰期,7月底至8月初成虫进入羽化产卵阶段;第2代幼虫8月上旬开始孵化,只要温度适宜和虫口基数大,8月下旬也会出现危害高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陆续羽化产卵。
  马尾松毛虫属暴发種,在寄主、环境、自身机理以及遗传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一般每隔3~5年暴发1次,大体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阶段[3]。暖冬气候以及人工栽培纯林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004年、2008年、2012年、2018年在新邵县常灾区马尾松毛虫相继暴发成灾,最大发生面积达1 551.0 hm2,最高单株虫口密度达213条。为了迅速控制虫灾,采取了人工化防措施,短期内确实消灭了害虫,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防控收效甚微,以致形成3~5年的马尾松毛虫暴发周期。
  2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性分析
  2.1   对林业经济的危害
  松林资源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后,轻者影响材积生长、松脂和种子产量,严重者如“火烧状”,引发次期性生物灾害,致使松树大片死亡。据推算,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松林当年生长量减少1.38 m3/hm2、松脂减产279.0 kg/hm2[4]。近年来统计发现,全县年平均受害松林1 000.0 hm2,造成松木、松脂经济损失达152.7万元(松木500.0元/m3,松脂3.0元/kg),严重影响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
  2.2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新邵县有松林面积35 400.0 hm2,一旦暴发马尾松毛虫,松林生长便受到严重影响,林相遭受严重破坏,松林涵水保土能力减弱,净化空气能力削弱,生态效益随之降低。为防控马尾松毛虫的暴发危害施用化学农药,难免造成环境污染;受害的马尾松成片似“火烧状”,也会显著降低其观赏性,影响全域旅游业的发展。
  2.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幼虫爬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十分扰民;尤其是虫体上的毒毛,一旦接触人体,轻者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者出现全身不适、关节疼痛,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幸福指数。
  3    防控措施
  3.1    立足基层测报工作
  加强镇、乡林业工作站的指导和培训,激发村级虫情报告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虫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发生地点、发生面积和松林受害程度,确保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适时发布虫情预报,提出准确的防治时间、地点、方法,指导林农开展防治工作。
  3.2    加强营林管理
  由于造林绿化的全面推进,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且大多为人工纯林,林龄处于中幼林阶段,造成有害生物增加,对森林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5],应加强营林管理。一是采取封山育林、抚育间伐等措施,提高林分郁闭度,丰富生物多样性;二是补植补造阔叶林树种,通过人为干预将纯林改造为混交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3.3    采用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既简便、经济,又不污染环境。在当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4    优选生物防治
  将病虫害防治纳入生态修复规划、造林绿化设计和森林经营方案中,推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调控措施[6]。在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一般丘陵区放蜂时间为5月中旬,山区放蜂时间为5月下旬,放蜂量为120万~150万头/hm2;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天敌昆虫的保护。
  3.5    慎用化学防治
  对大发生年及虫源中心,在生物防治难以控制,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措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制止扩散蔓延时,最好抓住马尾松毛虫越冬代防治关键时期,在3~4龄时施药,首选拟除虫菊酯等农药。
  3.6    提倡自然防治
  通常对无灾区、偶灾区的松毛虫灾害不开展化学防治,即使该区域呈现暴发状态,只要虫口基数有下降趋势、虫龄呈现老熟状态(5~6龄以上),则可不必开展化学防治,任其自然消亡。
  4    建议
  4.1    加强预测预报
  充分发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的骨干和示范引领作用,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7]。定期为各级测报员“充电”,明确专职测报员、兼职测报员和虫情报告员的工作职责,推行绩效目标管理措施,确保实现病虫害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工作目标,扎实做好预测预报基础工作。
  4.2    强化宣教工作
  马尾松毛虫危害可防可控,通过广泛宣传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激发林农防虫治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利用送科技下乡平台,勤下基层,压实责任,推广科学实用技術,将政府的意志转变为林农实实在在的行动。
  4.3    实施生物防治
  针对新邵县螟蛾类害虫天敌自然种群相对较少的现状,采取人为干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好精准测报工作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释放赤眼蜂和长距茧蜂,增加低虫口密度林分中的天敌种群数量,利用天敌治虫;另一方面开展无公害防治,例如对处于高虫口密度的林分使用仿生农药吡虫啉等,该类药剂具有高效的杀虫效果,对环境和天敌昆虫相对安全[8]。
  4.4    力推综合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森防指导方针,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水平[9]。针对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采用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自然防治等措施加以防控,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强化预警机制建设[10]。
  4.5    构建防治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
  将马尾松毛虫等本土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经费纳入县级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11]。随着南方集体林权制度的建立,林农自然成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体,“谁经营、谁防治,谁受益、谁出钱”的责任制度[12]呼之欲出,主体者的防治责任已经明确;同时,探索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公司”势在必行。“政府牵动、部门推动、主体行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工作格局相继形成,防治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已经建立,新邵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5    参考文献
  [1] 李曼,吕雄峰,陈雄,等.新邵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9):158-159.
  [2] 杨俊,肖军山,孙春涛,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以湖南新邵县为例[J].防护林科技,2017(3):77-79.
  [3] 张真,李典谟.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
  [4] 费晓强.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09-110.
  [5]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6] 宋玉双.论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3):41-44.
  [7] 葛贤权.有害生物防治理论及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73-175.
  [8] 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11(6):31-34.
  [9] 王正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00-201.
  [10] 韩德军,刘建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47-248.
  [11] 宋玉双.论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4):40-44.
  [12] 占一鸣.五河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1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7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