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喷药方式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2018年上实农业园区组织开展无人机防治水稻重大病虫草害试验,将无人机与易田自走式水田喷药机、人工扛药管喷雾进行对比试验,并开展了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3种喷药方式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效有各自侧重及优劣势,应根据地理环境、市场劳动力、成本、防效和工作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从而分别筛选出最佳的病虫草害防治方式。
  关键词    水稻病虫草害;无人机;易田自走式水田喷药机;人工喷雾;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11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日光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因封闭严密,与周边环境基本隔绝,加之在冬季寒冷季节进行植物栽培,基本没有外来病害侵染,理论上病害发生很轻。但是现实恰恰相反,绝大生、危害极其严重,不但给农户增加了投资、劳务负担,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过度施药可能造成棚内果蔬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1-2]。
  1    发生原因
  1.1    棚内温湿度管理失误
  农户对棚内温湿度把控不准、管理失误,造成棚内温度低、湿度高,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蔓延。
  1.2    重茬连作
  在棚内多年连续种植同一种植物,重茬连作,导致棚内土壤及棚内各种设施上病菌逐年积累,残留量多。
  1.3    植物病残体侵染
  农户平时操作时,经常把病果、病叶随意扔在棚外,换茬时又将老秧拉出并堆积在棚外。病果、病叶上有各种植物病菌,在雨雪雾天、空气潮湿时,会散发出大量的病菌孢子,漂浮在设施周边的空气中,当设施开启通风口时,病菌随着空气进入设施内,会不间断地侵染棚内植物,诱发各种病害。
  1.4    植株抗逆性较低
  许多农户在棚内栽培植物仍按照传统露地栽培方式,实行平畦栽植或沟内栽植,灌溉时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氧,制约了植物根系发育,扎根浅、发根量少、根系活性差,导致植株衰弱,植株抗逆性降低。此外,棚内空气湿度高,为病菌孢子萌发、侵染创造了极佳的环境条件,必然导致严重发病。
  2    预防措施
  根据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设施病害发生及流行原因,应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相应技术措施,预防病害发生。
  2.1    高温闷棚
  每年7月初至8月中旬,利用夏季高温进行高温闷棚。先清除地膜,拔出老秧,将操作行的沟底、沟坡表层6~8 cm厚的土壤培到栽培垄上,再将拔出的老秧均匀铺设在操作行沟内,把土垄的全部土壤掘起,覆盖在老秧上,堆成高30~35 cm、底宽80 cm的高垄。用先端削成尖形、直径3~4 cm的木棍或铁棍在新土垄上扎洞,洞深35 cm左右、洞与洞之间的距离为25 cm左右。擦净农膜,用透明胶带粘补破裂处,做到棚膜透明光亮、严密封闭,并拉紧压膜线,提高温室保温效果。棚内点燃百菌清烟雾剂、灰霉清(或农利灵)烟雾剂各12 kg/hm2,地面撒施敌敌畏7.5 kg/hm2。然后封闭棚门,高温焖棚15~20 d,杀灭棚内与土壤中的各种病菌、根结线虫和地下害虫。
  2.2    规范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时,要将病叶、病果和摘除的老叶片移至棚外,将其彻底掩埋入土或者覆上薄膜,让其自然发酵,防止暴露在空气中,引起病残体散发病菌,侵染植株、传染病害[3]。设施管理人员进棚后,要在操作室内更换外衣和鞋子,避免带菌入棚,并注意关闭棚门,防止其他人员进棚带入病菌,诱发病害。棚内通风要开顶部通风口,不宜开启底风口;顶风口通风,棚内热气流上升,能阻挡棚外周边空气中的病菌进入棚内诱发病害。
  2.3    实行壮苗栽培
  幼苗生长发育期间,关键是要培育壮苗,要充分调动植物自身的免疫力与抗逆性,促进植物体健壮生长,提高其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一是实行大营养钵育苗,增加营养基质体积与幼苗生长空间,维持幼苗充足的光照条件和较高光合效能。二是改苗床喷灌、漫灌、滴灌为土壤基质底下渗灌,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根系活性。三是及时、适时喷洒氮、钾、钙、镁、磷等营养元素和红糖液,给叶面补充营养物质,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苗健壮。四是适时喷洒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植物基因活化剂、生物菌制剂,优化植物生育环境,提高细胞活性,激发植物自身抗逆性,预防病害发生[4]。
  2.4    改善设施内环境
  设施内经常发生灰霉病、霜霉病、菌核病、疫病、蔓枯病、叶霉病、茎基腐病、根腐病、锈病、白粉病、叶斑病、青枯病、溃疡病、软腐病、角斑病等病害,一般是在高湿度时,尤其是棚内起雾、结露,植物体表面存有水滴、水膜且温度条件适宜下才能发病,其发病最适宜温度在15~26 ℃之间,气温高于30 ℃难以发生病害。因此,要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菌萌发、侵染、繁殖、发展,而利于设施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生产中应选用无滴消雾农膜,消除棚膜滴水;棚内土壤全面覆盖农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科学调控棚内空气温度、湿度,使棚内温度在晴天时维持在28~35 ℃之间,阴天时温度控制在13~18 ℃之间,避开发病适宜温度;夜晚要适度通风,预防棚内起雾、结露,棚内即便存有病菌,也会因为棚内空气温度、湿度不适宜而难以萌发、侵染,减少病害发生。
  2.5    科学用药
  每次天气变化之前,事先喷洒相关防病药剂。若遇到连续阴雨雪天气超过5 d时,及时在夜晚点燃防病烟雾剂,预防病害发生。
  3    参考文献
  [1] 徐淑萍.莲都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J].中國农业信息,2016(2):81-82.
  [2] 季希武.桃树设施栽培主要病害防治[J].河北果树,2018(1):55.
  [3] 范玉香.设施栽培中茄子三大主要病害的防治[J].吉林蔬菜,2013(10):36-37.
  [4] 徐婉莉.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77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