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抗高温专用服设计之假人实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们为避免灼伤,出于安全的考虑需要穿着专用服装。为设计该专用服装,需要将体内温度控制在37 ℃的假人放置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中,测量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并利用数据分析为服装材质的选择以及服装厚度的设计提供参考,达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的目的。该文基于非稳态热传导、有限差分法的知识,运用最小二乘法、目标规划模型,建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利用热传导公式等相关传热学知识,建立一维偏微分方程,求得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分布情况。
  关键词:非稳态热传导;有限差分法;最小二乘法;目标规划模型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獻标志码:A
  1 问题分析
  专用服装通常由3层织物材料构成,记为Ⅰ、Ⅱ、Ⅲ层,其中Ⅰ层与外界环境接触,Ⅲ层与皮肤之间还存在空隙(为Ⅳ层)。
  在环境温度为75 ℃,Ⅱ层厚度为6 mm、Ⅳ层厚度为5 mm、工作时间为90 min的情况下开展实验,测量得到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情况,以及各专用服饰材料层的厚度、比热、密度、热传导率参数情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由此得到了数据分析思路。首先根据传热学知识推导热传导方程式,建立各层模型。其次对数据进行离散化,运用有限差分法剖分网格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分析各层冷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出相应结论。
  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1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假人皮肤外侧的测量温度在第0 s时为37 ℃,后随时间不断上升,并逐渐趋于平稳,呈非周期性变化,在第1 645 s时达到固定值48.08 ℃且不再变化。
  由此可知,此专用服饰符合非稳态传热过程,物体温度随时间不断升高,且在一段时间后,物体温度逐渐趋近于周围介质温度,最终达到热平衡。
  2.1.1 名词解释
  2.1.1.1 温度梯度(φ)
  温度梯度用以描述温度变化会向何方向,以及是何种速率的物理量。
  2.1.1.2 导热系数(W/℃·m)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 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在1 s内通过1 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W/℃·m。
  2.1.2 相关分析
  2.1.2.1 数据研究范围
  假人皮肤外侧温度随时间先升高后逐渐趋向于一定值,该题重点在于研究在到达定值前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2.1.2.2 自变量(时间、位置)
  对防护服每一层内某一点单独进行分析,则温度只与该点在热量所到达的时间及该点所处位置有关。因此时间、位置为自变量,温度为因变量。
  2.1.2.3 空气层采用方案
  由于该题中空气层厚度小于6.4 mm,因此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当空气层厚度小于6.8 mm时,气体对流可忽略不计,因此在该题中可将其当作固态物体同等计算。
  2.2 模型的建立
  2.2.1 热量Q表达式
  根据传热学知识,可知热量为一个过程量,其含义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因此也可用来量度热传递中内能的变化。集中对某一点进行分析,a点到b点所消耗的热量可表示为Q=cm△t=ρc△V△t。当温度为自变量时,时间、位置为因变量,因此表达式可写为
  Q=t(x,τ)cρ△V=t(x,τ)cρA△x (1)
  式中,Q为热量,c为比热,m为质量,△t为温度差,ρ为密度,△V为从该点到空气与服饰的入口处的整体体积,A为所假设成的圆柱体的外表面积,△x为从该点到空气与服饰的入口处的距离长度,t(x,τ)为空气与服饰的入口处到该点所经历的时间函数。
  2.2.2 热传导方程式
  集中对某一点进行分析,b点热流速率可记为
  (2)
  当温度为自变量时,时间、位置为因变量,因此在τ时刻时公式(2)可写为
  (3)
  式中,Q为热量,τ为空气与服饰的入口处到该点所经历的时间,λ为导热系数,A为所假设成的圆柱体的外表面积,t为温度,x为从该点到空气与服饰的入口处的距离长度。
  根据公式(1)热量Q表达式对热量流速进行求解,得到热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公式(4)所示:
  (4)
  通过联立公式(4)、(3)并进行移项和消除同类项,最终得到
  令分别表示第i层的参量,则此式
  可记为
  (5)
  2.2.3  各层材料模型建立
  根据公式(5)可依次得出各层材料的温度模型。
  
  a1为第Ⅰ层参量,λ1为第Ⅰ层导热系数,c1为第Ⅰ层比热容,ρ1为第Ⅰ层密度,以此类推a2, λ2, c2, ρ2, a3, λ3, c3, ρ3, a4, λ4, c4, ρ4。
  2.3 模型的求解
  2.3.1 有限差分法的引入与构建
  为对各层偏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可用有限差分取代微分,用有限差商取代导数,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可计算的线性方程组,之后使用迭代法进行数值求解。
  首先,剖分网格,将定解区域使用网格进行覆盖。建立网格横向x轴步长为x1=1/3,纵向时间τ轴步长为τ1=1,令Mx=1/(1/3),My=1,则网络比为k=aτ1/x12 是一个(MX-2)×(Nτ-1)的结点矩阵U,横向x轴加粗线代表初始条件,时间τ轴加粗线代表边界条件。
  其次,构建差分格式。令tn
  m为时间τ为n,x为m的表示温度的网络结点的值,将第n+1时间层的温度网络结点值用第n时间层的温度网络结点值表示出来,第0层温度网络结点为已知的初始条件,向上一一递推。进行迭代得到最终离散化方程为   2.3.2 求解结果
  以温度变化热传导模型为基础,利用有限差分的求解方法,运用MATLAB软件可得到各材料层冷表面最终所达温度分别为:第Ⅰ层71.33398 ℃,第Ⅱ层56.39263775 ℃,第Ⅲ层48.59547865 ℃,第Ⅳ层48.08 ℃。各材料冷表面溫度自各初始温度起,随时间不断上升并逐渐趋于平稳,呈非周期性变化,并在一定时间后达到固定值不再变化。
  同时,也可以得出各材料层温度最终所达稳定值有所不同,温度上升速率有所不同。第Ⅰ层冷表面温度上升速率最快,所到达的稳定温度也越高。第Ⅲ层、第Ⅳ层冷表面温度生生速率较低,所到达的稳定温度也越低。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且厚度一定的条件下,温度随时间增长而增长。而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时间一定的条件下,距离皮肤越近温度越低,距离皮肤越远温度越高。
  皮肤外表面温度在初始时间为0时为37 ℃,后随时间不断上升,并逐渐趋于平稳,呈非周期性变化,在第1 000 s后达到固定值47.96 ℃且不再变化。
  2.4 模型的检验与误差分析
  2.4.1 有限差分法的稳定性判定
  根据von-Neumann稳定性判别方案,如果网隔比k=aτ1/x12≤1/2,则此有限差分稳定。利用MATLAB软件,对此进行检验,得到k≤1/2成立。
  2.4.2 第IV层空气层的计算表达式
  实际上,热对流会发生在流体(气体和液体)之中,且气体对流现象比液体明显。由于流体冷热各部分密度不同,其热对流现象不能忽略,如果使用固体热传导方案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2.4.3 绝对误差计算
  对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误差分析,运用MATLAB软件,计算相对误差为(测量值-实测值)/实测值=0.03%,可以忽略不计。
  3 结语
  通过假人实验,深刻地体会到了抗高温专用服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对于处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来说,抗高温专用服是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其中一道防线,因此只有不断改进与实验,才能得到足够精确、足够合理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徐定华.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及设计反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卢琳珍.多层热防护服装的热传递模型及参数最优决定[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8.
  [3]杨杰.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的高温人体热反应模拟与实验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91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