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三元锂电池电路模型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三元聚合物锂电池的二阶RC模型为研究目标,根据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数据,分阶段进行暂态过程分析,确定RC模型的准确参数,并通过卡尔曼滤波仿真测试,验证了RC等效模型的准确性。
  关键词:二阶RC模型;暂态分析;卡尔曼滤波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9)11-0110-03
  0 引言
  在新能源汽车中,三元锂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性能均衡等特性而得到了广泛使用,而进行电池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估算是整车控制的基础和关键,但SOC不能直接测量,需要根据电池的相关参数进行估算。目前研究的热点是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估算,本文即是根据锂电池的充放电参数,建立三元锂电池的电路模型,为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准确估算SOC提供基础依据。
  1 锂电池电路模型结构
  锂电池在充放电时其电池内部结构可以用电路模型进行等效,以方便计算。目前常用的电路模型主要有一阶戴维南(Thevenin)模型及其改进的PNGV模型和二阶RC模型,二阶模型较一阶模型和PNGV模型动态精度高,但参数识别较复杂,为保证运算精度,本算法采用二阶RC模型,建立2200mAH三元聚合物电池(以下简称三元电池)的内部等效电路模型电路如图1所示。
  U和I分别为电池的端电压和端电流,R0为电池的欧姆内阻,R1、C1和R2、C2为RC二阶并联环节,用来模拟电池极化效应逐渐变化的过程。放电时电流为正,充电时电流为负,则放电时电池端电压U=UOCV-R0*I-Up1-Up2,其中Up1、Up2分别为电阻R1、R2的端电压。
  2 确定电路模型参数
  2.1 电池放电各阶段分析
  根据三元电池的放电测试数据曲线图2所示,确定二阶电路模型中R1、C1、R2、C2、R0和UOCV的参数,这些参数不是常数,都是关于SOC的函数。为了准确确定这些参数,需要对电池进行短时间恒流脉冲放电,记录电池端电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各阶段说明如下:
  AB段为电池静置阶段(10S),电压保持不变;BC段为电池静置到放电瞬变阶段,电压快速下降,是由于内阻R0上电压突变造成的;CD段为电池放电阶段,电流为2.2A,时间为10s,此时对应电池模型的RC电路零状态响应,则电阻R1和R2电压:,,电池端电压U表达式为:
  其中,时间常数
  DE段为放电到卸载瞬变阶段,电压快速上升,同样是由于内阻R0上电压突变造成的;EF段为放电后空载时电池端电压的暂态变化,对应RC电路零输入响应,则该阶段:
  电阻R1的电压为;
  电阻R2的电压为;
  电池端电压表达式为。
  2.2 电路模型参数估计
  (1)确定R0:
  根据各个SOC时BC段和DE段电压突变的值求R0。
  (2)确定UOCV:
  根据电池开路电压UOCV和SOC数据,拟合求出UOCV关于SOC的函数。
  (3)确定,:
  根据图2中EF段曲线的变换规律,确定该过程为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则该阶段电池端电压表达式为:U=-a1*exp(-b1*t)-a2*exp(-b2*t)+UOCV。根据该表达式拟合求出参数b1、b2,则τ1=1/b1、τ2=1/b2。
  (4)确定R1,R2,C1,C2:
  根据图2中CD段曲线的变换规律,确定该过程为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该阶段电池端电压表达式为:U=UOCV-I*R1*(1-exp(-b1*x))-I*R2*(1-exp(-b2*x))-I*R0,根据该表达式拟合求出参数R1、R2,则C1=τ1/R1、C2=τ2/R2,各参数估算如表1所示。
  3 建立卡尔曼滤波SOC算的Simulink模型
  3.1 非线性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在Simulink中实现卡尔曼滤波(EKF)算法的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3.2 建立卡尔曼滤波(EKF)算法模型
  根据锂电池电路模型方程U=UOCV-R0*I-Up1-Up2,将作为矩阵状态变量,建立估算三元锂电池SOC的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imulink模型如图4所示。
  3.3 测试验证SOC的准确度
  取2200mAH的三元电池HPPC放电测试数据中电流、电压进行EKF法估算,结果与安时积分法计算得出的SOC值对比如图5所示,相对误差率为3.7%,表明该电路测试结果准确,误差率低。
  4 结语
  本文以三元锂电池二阶RC模型模型为研究目标,通过电池的充放电数据,根据各暂态过程分析确定RC模型的准确参数,并通过卡尔曼滤波仿真测试,验证了RC等效模型的准确性。
  參考文献
  [1] 吴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锂离子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7.
  [2] 马燕.磷酸铁锂电池模型参数与SOC联合估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 魏国华,黄鲲,宋志鹏,何金桃,郑飞达,柳震,周伟健.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循环寿命动态测试方法研究[J].日用电器,2014(12):71-74+79.
  [4] 钟国彬,何耀,刘新天,冯真得,苏伟.基于高阶非线性模型的铅酸蓄电池SOC估计[J].蓄电池,2015(04):166-168+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5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