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实践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建筑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涵盖建筑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各个层面,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属于其中重要的方面。本文从网络监控系统应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出发,对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减少由于各个环节衔接力度不足,功能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为提升网络监控系统的运行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绿色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建筑安全运营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监控系统;楼宇智能化;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5-0027-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之间的结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楼宇智能化控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建立以控制器为核心、独立运行的用户监控系统,在全面覆盖楼宇运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实时监控楼宇系统运行的状态,实现水、电、防盗、防火、燃气等各个方面的安全监控,减少人力监控模型中存在的安全间隙大、控制总量低等方面的缺陷,提升智能化监控的便捷和高效性。
  1 楼字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组成
  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按照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来说,包括照明系统、上下水系统、节能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电梯运行控制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又是由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结构组成的。在进行硬件设备选择和软件程序编写时,要将二者深度结合在一起,根据实际运行要求和未来的扩展需求进行确定,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1硬件结构组成
  从基本层面来说,网络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包括前端监控设备、信号传输设备和终端监控设备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又包含不同型号的具体设备。前端监控设备包括信息采集设备和感应设备等,还包括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整体系统作用发挥的基础,也是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层面。信号传输设备在网络监控系统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监控范围和监控覆盖密度的增加,对于信号传输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终端监控设备则是整体系统运行的核心,在智能化设备运行的支撑下,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和处理前端监控设备反馈的信息,从而达到智能化运行的要求。
  1.2软件系统组成
  软件系统运行的基础是基于大数据平台和专家系统等综合运行而实现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能源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安全监控和视频监控等多种形式深度结合在一起,在专家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形下,减少由于系统运行缺陷所带来的行为判断力不足,出现误报等负面问题,提升系统运行的整体水平,为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楼字智能化监控系统的设计要点
  2.1做好控制系统的设计
  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要确保系统运行能够符合CO-BRA标准,也就是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的要求。CO-BRA标准是多数分布式计算平台所能够支持的规范性技术要求,整体模型比较完整,不受某种独立性平台或开发语言的限制,基于这一标准进行系统设计,能够在设定的API、通信协议、物件/服务信息模型作用下,确保不同语言编写的程序同步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而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运行项目[1]。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首先要进行操作系统、硬件和网络布局方面的设定,然后进行中间层次和服务层次的开发,最终完成应用层次的开发。这些层面的监控和管理之间是独立运行而又相互关联的,以此才能够真正满足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业务逻辑需求。此外,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还要能够科学测定建筑物本体及其内部的实际情形,确保系统设置的合理性,并留出足够的系统升级空间。
  2.2做好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是强化楼宇各个系统运行与用户之间协调运行的基本途径,也是智能化平台运行的基础。在进行数据采集设计时,要能够对测量点进行准确选择,并对传感器进行合理选择,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在软件程序编写中,对采集任务进行配置,设定驱动控制方式及运行要求。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包括不同类型之间的转换,对变量进行控制,数据传达方式等几个方面。此外,在子系统运行出现意外的情形下,要能够通过其他的协议方式完成设备与总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并通过对应的信息警报方式提醒技术人员进行及时处理。在传统的监视系统设计流程中,大多是沿用自主开发的模式进行,无法满足安防部门复杂性的业务需求,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建立涵盖安防部门、设计部门和用户之间三方合作为基础的研发体系,深度梳理客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协调系统运行的性能,重点提升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在确保实时监控作用的同时,尽量降低系统出现误报和漏报的概率。在设备选择上,要通过相关技术的调整,确保集成设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监控图像,为确保智能视频分析应用奠定基础。
  2.3做好专家系统的设计
  就本质上来说,专家系统是在专门设计运行的基础上,涵盖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知识和经验的智能型计算机程序,在问题输入完成之后,系统能够根据知识库设定的运行方式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模拟人类专家决策的基础上解决行业内的复杂问题。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完善运行,离不开专家系统的合理设置,尤其是知识库与推理机的设定。在目前的行业发展中,专家系统的设计在多个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专家系统对于行为判断能力存在严重不足,例如在发现活动目标时,只能利用技术手段将目标的行为特征提取出来,但是对于目标的下一步活动趋势,无法进行再次判断,从而造成判断失灵等情形[2]。在某些情形下,由于背景模型与实际情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误报、漏报的情形无法得到消除。做好专家系统设计,除了要对网络监控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全方面提升知识库中的知识词条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将知识库与专家系统的运行程序相互独立出来,以方面知识库的更新,进而不断提升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在设置推理机程序时,要强化关键词的设定,减少问题與知识库规则之间的匹配程序,提升系统运行的效率,实现知识库应有的价值。   3 楼字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施工控制
  3.1施工前的控制重点
  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的施工程序与传统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对整体施工过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形下,前期施工流程的控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施工目标,科学准备施工材料,尽量选择绿色节能型材料,以减少材料性能对系统运行设备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科学设计施工方案,避免出现因流程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施工环节衔接力度不足和浪费等情形[3]。二是要做好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对于施工环节中出现的无法对接等现象,要及时与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沟通,不能依靠经验进行自行安装,避免系统后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三是要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技术人员要提前明确施工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避免出现人为操作不规范出现的系统安装错误等情形。
  3.2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体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在施工流程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开展相应的工作,对于施工结构比较复杂的环节,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对于无法准确衔接的设备,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不仅要避免设备连接错误造成系统无法运行,更好避免出現设备损坏或系统数据遗漏等现象。同时,还要加强施工现场监管队伍的建设,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和流程的环节,要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技术进行处理,确保施工的全过程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形,为后期项目验收奠定良好的基础[4]。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起科学的现场监管倒追制度,确保在项目验收时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形下,能够通过倒追机制找出相应的施工部门和主要责任人,减少施工环节带来的经济损失。
  3.3施工结束后的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是确保整体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的基本途径,在验收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将系统处于日常运行的状态下,对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逐步逐层验收,确保系统能够在各种适应性的环境中运行。对于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潜在风险的环节,要加大重视力度,严格开展质量验收,确保系统运行时限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对于项目验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仅要能够通过责任倒追机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还要能够依照技术规范真正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系统能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4 结束语
  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在提升楼宇安全监控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在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做好各方面的质量控制,从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专家系统等各方面出发,建立起适应建筑物实际运行需求的智能化网络监控系统,促进智能化技术应用的范围。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必将更加广泛,应用水平也将不断提升,能够为建筑物整体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和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兴灵.楼宇智能化综合安防监控系统的实现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8,2(08):183-184.
  [2]何国军.楼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施工重点分析[J].智库时代,2017(16):182+184.
  [3]蒋维嘉.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08):269+271.
  [4]陈浩.楼宇智能化中的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05):231.
  【通联编辑:光文玲】
  收稿日期:2019-08-27
  作者简介:王娅娜(1982-),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楼宇智能化网络监控与运维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3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