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针对延安市安塞区部分沙棘林发生舞毒蛾危害,区林业工作站森防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经过1年的积极防控,使虫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概述了舞毒蛾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并总结出了虫害防治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舞毒蛾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舞毒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陕西延安;安塞区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5-0103-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occurrence of Lymantria dispar in some Hippophae rhamnoides forest in Ansai District,district forestry station forest defense technicians took effective measures,and after one year of a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pest hazards we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Lymantria dispar,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pest control,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control of Lymantria dispar.
  Key words    Lymantria dispar;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occurrence regularity;prevention measure;Yan′an Shaanxi;Ansai District
  2008年6月,延安市安塞区镰刀湾乡、坪桥镇部分沙棘林地曾发生过舞毒蛾危害。发现疫情后,延安市安塞区林业工作站迅速组织森防技术员进行虫害鉴定和危害情况调查,及时向区政府和区林业主管部门汇报,并积极展开防治工作,使虫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经技术人员现场调查发现,虫害发生区位于镰刀湾乡河坝沟坪桥镇高家沟村,危害面积约为66.67 hm2,主要受害树种有沙棘、杏树、杨树、榆树、刺槐、柳树等。
  1    形态特征
  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属鳞翅目夜蛾总科舞毒蛾属,是世界性食叶性害虫。其幼虫主要为害叶片,该虫食量大、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成虫雌虫体长30 mm,翅展60~75 mm;触角锯齿状,黑色;前、后翅灰白色,前翅有5条横波线,外缘有8~9个黑色斑点;腹部肥大,有浓密的淡褐色绒毛。雄虫体长15~20 mm,翅展40~45 mm;触角羽毛状,淡褐色;前、后翅灰褐色,前翅上有5~6条深褐色齿状横线,翅反面均有1个深褐色斑点;腹部细长,末端有毛束。卵粒淡灰色,圆球形,形成卵块,每块有卵100~500粒,其上覆一层淡褐色细绒毛。老熟幼虫体长50~70 mm。头部黄褐色,有一深色“八”字纹,体黑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与下线处均有毛瘤,前5对为青蓝色,后6对为红色,最后1对较小,为粉红色。1~6龄头壳大小分别为0.6、1.2、2.2、3.2、4.4、6.0 mm。蛹褐色至黑褐色,雌蛹长2.6~2.7 mm,雄蛹长1.8~2.7 mm,体上有锈黄色毛束[1]。
  2    发生规律
  舞毒蛾1年平均发生1代,以卵越冬。在安塞区4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初老熟幼虫进入蛹期,7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卵壳,以后取食嫩芽、嫩叶。日间大都静伏不动,有吐丝下垂习性,借助风力传播蔓延,在食料缺乏时,大龄幼虫成群迁移。成虫口器退化,不进行营养补充。
  舞毒蛾有间歇性大暴发的特点,一般8~9年猖獗1次,初发期为1年,经2~3年增殖期而达到猖獗期,连续3~4年,由于种种原因,经衰退期1年又降至初发时期的情况。
  3    防治措施
  3.1    做好虫情调查和监测
  在发生虫情的造林地块,组织技术人员对危害的面积、树种、危害程度进行详细调查,并做好记录。同时,及时制定防治方案,建立监测预测机制,在危害的不同地块建立监测点,实行动态监测[2]。
  3.2    加强组织领导   在查明虫情后,要及时发布虫情通报,要求基层林业场站对本辖区虫害进行专项调查,发现虫情及时上报。在防治中采取区域防治、分级负责。由区林业工作站提供技术指导、防治器械和农药,基层场站配合,乡镇和政村组织劳动力,展开合理有效的科学防治。
  3.3    化学防治
  该虫最佳防治期为3龄以前幼虫,此时幼虫多聚集、抗药力小,成效显著。化学防治中可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对树和地面进行喷洒,对使用后的农药瓶、包装盒进行收集深埋处理[3]。在防治区域醒目的地方挂告示牌,严防过路人员食用喷洒农药后的山杏,严格禁止在这一区域放牧、打柴,防止牲畜中毒和虫害扩散传播。
  3.4    人工挖蛹
  成虫化蛹主要在废旧老鼠洞、土石缝隙内进行。利用这一习性,在成虫化蛹期人工挖蛹,减少成虫羽化数量,成效显著。
  3.5    安置诱虫灯
  舞毒蛾成蟲有趋光习性,在成虫羽化期安置诱虫灯诱杀成虫[4]。
  3.6    刮卵块
  在秋、冬季节或早春刮出卵块,集中烧毁。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舞毒蛾具有间歇性暴发的特点,在现地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老熟幼虫已作茧化蛹,1次防治不能彻底根除疫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做好预测预报,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害提供依据。二是纯林能促使舞毒蛾繁殖,幼虫成活率高,成虫产量增大;而混交林能抑制其大量发生。建议在造林时,尽量营造混交林。三是疫区群众对舞毒蛾的危害认识不够,建议疫区群众不要将疫区的树枝、干柴、牧草带出疫区,以防害虫扩散蔓延。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有害生物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四是个别场站防治器械、物资不足。建议重点防控区域场站要购买防治器械、储备防治药物,以便适时开展防治工作,做到有虫不成灾。五是认真总结舞毒蛾防治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防治技术,从而更好地为延安市安塞区的生态建设服务。
  5    参考文献
  [1] 贾云霞.栗产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河北果树,2016(4):52-53.
  [2] 张国财.舞毒蛾防治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
  [3] 丁雪梅.伊犁河谷杨树舞毒蛾的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7(1):43.
  [4] 张学民,张丽茹,任志军,等.舞毒蛾性信息素监测预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0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