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2019年9月桐城市青草镇某养殖户饲养的一批900只番鸭暴发细小病毒病。本文介绍了发病情况,并通过临床诊断、病理剖检诊断、鉴别诊断等对该病例进行了初步诊断,并提出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关键词    番鸭;细小病毒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    S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4-0204-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osis)是一种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番鸭细小病毒是一种单正链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依赖病毒属(Dependovirus)病毒,基因组全长约5.2 kb,其具有的4种结构多肽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VP1(89000)、VP2(78000)、VP3(61000)和VP4(58000),其中VP3是最主要的结构蛋白,约占总蛋白的80%,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主要抗原[2]。本病潜伏期为2~16 d,3周龄为发病高峰,故又被称为“三周病”。发病日龄越小,病程越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可达40%~50%和50%~80%,耐过后的鸭生长速率下降,肉料比增加,成为“僵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冬季是多发季节。在最急性病症过程中,仅表现肠道出血,其他病变不明显。番鸭细小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病鸭的排泄物污染饲料、水源和周围环境等都是传染源,排泄物将种蛋外壳污染,导致刚出壳的雏番鸭感染发病,肌肉、口服或皮下注射等途径感染也可使番鸭发病死亡。因此,番鸭细小病毒病目前是番鸭饲养业中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制约了番鸭养殖业发展。该病1985年最早报道于我国福建莆田地区,在1988年被病原学鉴定为MDPV,之后在法国、俄国、台湾、浙江、广州、上海等国家内外地区均有报道。
  桐城市农村历来有养殖番鸭习惯,但受养殖技术、防疫措施和养殖设施等方面的限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致该病时有发生。2019年9月桐城市青草镇某养殖户饲养的一批900只番鸭暴发细小病毒病例,通过科学诊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此批番鸭采用在舍内地面放置专门的网上人工饲养育雏的方式。在雏番鸭群中,14日龄前的生长良好,无不良状况;从15日龄开始出现发病雏鸭,陆续出现饮水增加、精神萎靡、腹泻糊肛、厌食、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2 d后,患鸭数增加到200多只,死亡60多只。先后使用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治疗未见疗效;还注射了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也不见好转。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病番鸭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喙端发绀,双翅无力下垂,喜蹲伏,不爱活动,体温升高,怕冷打堆;食欲下降或废绝,饮水增加;腹泻,排出黄绿色、灰白色的水样粪便,粪便中常带有气泡,糊肛;呼吸困难,有的头向前伸直,张口急促喘气,有的病番鸭还从眼、鼻流出分泌物,形成泪斑;少数病情严重番鸭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最后衰竭死亡。
  2.2    病理剖检诊断
  对10只病死和病危的番鸭进行剖检,主要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全身呈出血、败血症状。在不同发病期的番鸭中均能发现肠道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肠道呈卡他性炎症、充血或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及直肠后段黏膜病变最严重;肝肿大,质脆;胆囊充盈,肾和脾稍肿大,肾脏呈暗红色或灰白色;胰腺苍白或充血,整个表面或局灶性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针尖大病灶;心脏变圆,心脏壁松弛、心肌颜色变淡,尤以左心室病变明显,部分有心包积液;肺内血管扩张,一般呈现单侧性出血或淤血,肺泡壁变宽、肺泡腔内容量降低;气囊壁增厚、混浊,有的表面有炎性渗出物。其他如气管、支气管和神经系统也可能见到某些病变。
  2.3    鉴别诊断
  2.3.1    雏番鸭小鹅瘟。该病是一种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鹅细小病毒引起,俗称小鹅瘟[3]。本病的易感动物是鸭和鹅,发病率与病死率比番鸭细小病毒病更高,多发生在5~25日龄的雏番鸭,随着日龄增长,易感性降低。1周龄以内的雏鸭死亡率可以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较低。1月龄以上的番鸭也有发生,成年番鸭多不发病而成带毒者。该病临床以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严重下痢、呼吸困难和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肠道外观淤血肿胀、肠道黏膜出血、肠黏膜发生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小肠的中、后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特征性栓子或者假膜,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形如腊肠,质地坚硬,堵塞肠腔;胰腺无白色坏死点。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病理剖检,2种疾病发病时间和器官主要病变特征能够做一定的区别诊断。   2.3.2    鸭病毒性肝炎。该病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播性传染病,由鸭肝炎病毒引起[4]。该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鸭,不感染鸡。该病主要发生在<5周龄的雏鸭中,其危害程度与雏鸭的日龄密切相关。<1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90%,1~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约为50%,>5周龄的雏鸭很少发病死亡。病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失调的神经症状,身体倒向一侧,翅膀下垂,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全身性抽搐,后期出现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在肝脏,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质脆易碎,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常呈土黄色或红黄色或灰红色。根据病理剖检可以鉴别番鸭病毒性肝炎和番鸭细小病毒病。
  2.3.3    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是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5]。该病主要感染对象为鸭和鹅,火鸡及其他家禽野禽也有感染。在自然条件下,1周龄内或8周龄以上不易感,主要感染时期为2~8周龄,尤以2~3周龄最易感。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90%,死亡率在5%~80%之间。病鸭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羽毛黏连脱落,并在眼周处留有较为明显的污秽圈;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颈扭转、跛行、运动失调、角弓反张。该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出现在全身浆膜表面,以气囊壁、心包膜和肝被膜炎症为主。气囊浑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被覆有干酪样或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性膜覆盖。一些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本病与番鸭细小病毒病在临床表现以及剖检有较大的区别。
  2.3.4    番鸭“花肝病”。该病由番鸭呼肠弧、疱疹病毒等病毒引起,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病毒性传染病。由于患病雏番鸭的肝脏具有特征性病灶,在其表面形成大量灰白色小点或花斑点,故称“花肝病”[6]。该病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番鸭发病日龄为7~35 d,以2周内的番鸭易发,发病率为50%~90%,死亡率为60%~90%,病程1~7 d。急性死亡病例往往看不到明显症状,病程稍长的可见病番鸭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特征,病程一般为2 d左右。病死雏番鸭最具有特征性的剖检病变部位为肝脏和脾脏。表现为肝脏肿大,呈黄褐色,表面到切面密布大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使肝脏呈“白点”肝或“花斑”肝;脾脏肿大,色暗红呈“花斑”脾,也是指标性的特征;胰脏出血,有局部性灰白色坏死点;肠道、肾脏也会出现出血、充血等病变。肝脏的病变是本病与番鸭细小病毒病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
  根据此批番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类症鉴别可以初步诊断为番鸭细小病毒病。因条件限制,未进行实验室诊断。若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实验室常用的诊断技术为q-PCR、ELISA、琼脂扩散试验、胶乳凝集和凝集抑制试验等方法。
  3    治疗措施
  3.1    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灭源
  对病死的番鸭进行深埋处理,将生石灰覆盖坑底和病死的番鸭上,并且洒水弄潮进行彻底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等污染物,对病死栏舍栏和场地采用3%氢氧化钠溶液喷洒;严格消毒灭源,全群番鸭用10%聚维酮碘按1∶3 000剂量带鸭喷洒消毒,每天2次,连用5 d。对有孵化间的场所尤其注意污染源的控制和消毒。加强饲养场人员的管理工作,对饲养人员和车辆工具等进行全方位消毒,控制人员车辆的出入次数和路线。
  3.2    紧急治疗
  首先将发病雏番鸭和健康雏番鸭分群饲养管理,对感染细小病毒病的番鸭群,用皮下注射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来治疗,感染番鸭剂量一般为2.0~3.0 mL,可能感染番鸭用卵黄抗体1.0 mL进行紧急被动免疫注射预防;在饲料中混拌入利巴韦林,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粉和清瘟败毒散药来防止继发感染,连用5 d。疏散部分鸭只,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鸭舍通风换气。
  3.3    免疫接种
  需对1日龄雏番鸭肌内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0.2 mL,保护其在易感期内不发病;或者对母鸭在产蛋前进行肌疫苗注,2周之内抗体可达到有效滴度,给雏鸭提供母源抗体。
  通过上述治疗措施后,健雏不再发病,轻症者症状逐渐消失,仅少数重病番鸭死亡,病情得到较好控制。
  4    预防措施
  4.1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慎重引进番鸭苗和引种,做好疫苗接种
  首先,要了解疫情发生情况,严禁到疫区引进番鸭苗、种鸭和种蛋,从而在传染源上消除传播的可能性。其次,要根据不同疫苗的免疫机制制定免疫程序,从而在易感动物环节消除传播的可能性,保护番鸭健康。可以给母鸭或者雏鸭注射疫苗,生产上可以参考的免疫程序:种母鸭产蛋前25 d,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苗;种鸭产蛋前用番鸭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免疫,25 d免疫1次,间隔15 d后再免疫1次,为易感雏番鸭提供母源抗体保护;雏番鸭出壳后48 h内,皮下注射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0.3 mL/羽,可使雏番鸭获得理想的主动免疫效果。
  4.2    加强育雏期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做好鸭场生物安全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鸭舍卫生要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料,保持鸭舍的干净整洁;做到环境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夏季降温,冬季防寒,降低温度对番鸭发病的影响;饲养密度适中,调整群体中个体的强弱。刚引进的雏鸭或出壳后4周内雏番鸭要隔离饲养,多饲喂精饲料,及时供水,适量添加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番鸭统一出栏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鸭舍,保证1个月以上的空舍,同时保持通风干燥。定期带鸭消毒,对鸭舍及器具等设施,饲养人员和车辆工具等进行全方位消毒,消灭病原。
  5    参考文献
  [1] 董嘉文,李林林,孙敏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2(10):2-6.
  [2] 程由铨,胡奇林,陈少莺,等.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生化及基因组特性的比较[J].中国兽医学报,2001(5):429-433.
  [3] 董雪松,马庆军,李红,等.雏番鸭小鹅瘟的诊治[J].水禽世界,2014(3):30-31.
  [4] 王寅雷,陈新华.东海县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调查[J].现代畜牧科技,2019(8):13-14
  [5] 杨端河.依据鸭生理特点防治鸭传染性漿膜炎[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10):145-146.
  [6] 柴西超.雏番鸭花肝病的诊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2(6):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2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