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根基,构建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在历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齐家治国的作用。时代的变迁需要重新认识德孝文化,该文基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纬度,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现代解读,挖掘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提倡孝回归于情感、回归于家庭、回归于实践。
  关键词:孝文化  现代解读  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205-02
  “孝”之初始意义主要在于调整部落家族内部的家庭伦理,西周时“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徳、宗徳;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1]。周代以前孝的涵义为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即“孝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命”[2];战国以后经过儒家的阐释和强化,善事父母的内涵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并流传至今[3]。
  1  “孝”之含义及其演化
  1.1 “孝”文化的初始——是一种家庭伦理
  《说文解字》中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4]。”从“孝”的概念起源上看,是一种主要围绕着“养”即子女对父母反哺的家庭伦理。
  1.2 “孝”文化的演化——上升为治国理政的规范
  第一,“孝”作为家庭伦理,其内涵不断的扩大:《论语》中的“孝”是有层次的,即“孝养”“敬亲”“无违”“谏亲”“尊老”“显亲”,其含义解读层次越来越丰富。第二,孝由家族伦理逐渐延伸为社会伦理:《论语·学而》将孝延伸为社会伦理,《大学》也强调“所谓平天下在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第三,“孝”转向“孝道”,成为治国理政工具:孝道是孝泛理论化的成果,是处理纵向血缘关系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是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认识上有其自然基础和哲学依据[5]。孝道是儒家学派构建的,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以爱敬奉养双亲为主要内容,关涉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道德行为规范[6]。
  1.3 “孝”文化的辩证发展——反思与批评
  19世纪受西方社会影响,儒家的孝文化受到了挑战,社会开始反思,甚至掀起了反孝的思潮,其中以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孝道批判最为激烈。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吴虞等指出旧道德体系的核心孝道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生活[7],必须摧毁孝为核心的传统家族制度[8]。
  在激烈的反孝思潮中也有学者能保持客观冷静分析传统孝文化,提炼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梁漱溟[9]在比对中西文化之后,确认“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而一切道德又莫不可从孝引申发挥,如《孝经》所说那样”。对民初以及五四时期孝道批判者的反驳也促进了现代孝文化重构。冯友兰、谢幼伟等为现代新儒家的孝道辩护和重建。随后出现的孝道救世思想期盼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良方、重振中华文明,抨击某些社会现象,如世界不孝子者[10]、张健华[11]、汤连起[12]、张奠原[13]与坚明[14]则提倡“使孝道与治道,化而为一”救世。
  从批判孝道到反驳批判再到重构孝道最后提出孝道救世的思想变化映射了中国日渐复兴的文化诉求,也是社会变革的真实写照。
  2  传统“孝”文化的特点
  (1)“孝”既是实践也是理论:孝文化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既是理念也是实践。
  (2)“孝”既是家庭规范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规范的外化要求:当孝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的监督规范的功能。广义的孝其对象其实已远远超出个人与父母的范围,它包括围绕孝道理念形成的家庭、国家、政治、法律等一系列推而广之、扩而深之的内容;孝道在大传统中体现的是忠孝的观念及其意蕴[15]。
  (3)“孝”既是情感,也是理性:毋庸置疑,当“孝”上升为一种社会规范和治国理念时,“孝”更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与此同时,孝的初始离不开情感,它更多表达的是人的一种敬爱父母的自然之情,被认为“作为内涵最广、蔓延最长、最具有渗透通融力”[16]的孝文化虽然始于情感,却终于理性。
  3  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
  作为文化现象的传统孝文化,其产生和流变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被经济所决定的社会的政治状况,必须以现代社会为背景进行重新解读。
  (1)孝回归于情感。现代孝文化应该是根植于文化深处的一种情感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是“孝”的本义,现代的孝文化应是由个人内心而发,主动关心父母,履行子女应尽的孝心,从情感上来关心父母长辈。
  (2)孝回归于家庭。现代孝文化应体现为合作与互助范式的现代家庭伦理。传统孝道曾一度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新的社会制度下家庭模式发生了变化,当代的孝文化概述为爱护身体、珍惜生命、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等内容。
  (3)孝回归于实践。现代孝文化的践行应更着重“润物细无声”形式表达,承认其践行形式的多样化。现代的孝行为应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亲密、理解和关爱的渴望,是子女对父母一种出自内心爱的需求,因而表达孝行为更应该多样化。
  孝文化是实现家庭伦理的基础,但在当今社会却未得到足够的体现和弘扬。传统孝文化构建了传统的中华儒家文明,孝的本义是不可抛弃的,孝敬父母长辈,反哺父母是人世间最本真的情感,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孝成为个人修养、情感投射的需求,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能将父母“养至其乐”。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经过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筛选,最终必将回归于情感、回归于家庭、回归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查昌国.西周“孝”义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3(2).
  [2] 杨懋春.中国的家族主义与国民性格[A].中國人的性格[M].李亦圆,杨国枢.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
  [3] 刘永祥.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 许慎.说文解字(卷八)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 康娜.孔子“孝”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8.
  [6]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文化危机与展望(下)[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5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59:62.
  [8]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A].新青年.第1卷4号.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0] 世界不孝子.孝经救世(卷十二)[M].尊经会印,1946.
  [11] 张健华.孝道衰矣[J].扬善半月刊,1933,1(5).
  [12] 汤连起.东西文化:孝道须知[J].道德半月刊,1936, 3(8):14.
  [13] 张奠原.尊崇孔子论[J].道德半月刊,1936,3(8):18.
  [14] 坚明.孝治與孝道[J].新东方,1940,1(11):33,45.
  [15] 刘芳.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鲁西南的H村为例[D].上海大学,2013.
  [16] 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J].社会工作,2007(2):15-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3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