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度和知情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全速冲刺阶段。民族贫困地区既是脱贫短板,又是脱贫重点。想要解决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需要坚持“靶向定位”,提高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扶贫精准度是“靶向定位”的重要考察指标,知情度是决定贫困人口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本文致力于对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模式存在的精准度误差和知情度不高等问题的研究,并总结形成了先“精准包扎”,再“自我造血”式的脱贫致富方略。
  关键词
  精准度;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5.065
  0 引言
  自2015年12月15日的“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以来,“六个精准”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基本方略。增强“六个精准”的精准度是优化扶贫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而提高知情度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发挥其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源上减少返贫现象。通过对马边彝族自治县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资料整理,我们发现马边脱贫模式存在扶贫精准度误差和措施知情度不高等问题。
  1 扶贫精准度分析
  1.1 扶贫精准度现状分析
  四个精准达优,对象精准和措施到户精准存在一定偏误。
  据有效问卷的数据显示,高达96%的贫困户认为马边彝族自治县扶贫脱贫工作的项目安排大部分都符合其现实需要;91%的贫困户认为扶贫资金大部分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其中认为政府扶貧帮助很小或者不知道帮扶成效的仅有4%。这组数据表明普遍的马边贫困户对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扶贫脱贫工作成效表示肯定。2018年马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汇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贫困村退出83个,脱贫3057户12977人,占计划任务的128.6%,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91%下降至2018年的3.08%。贫困人口主观的评价和扶贫局客观的数据都显示出马边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突出。
  但在针对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的考察中,我组成员发现:在受访的贫困户中虽有八成以上的贫困户明确指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通过民主评议选举产生的,但有四成的人认为现阶段存在贫困户错置、漏置的情况,有三成左右的人不清楚民主评议是否存在错置、漏置。这表明马边贫困群众的民主评议意识较强,但实际评议的贫困对象仍存在一定偏误。加之目前马边有的家庭因为易地搬迁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生活已达到非贫困状态;而有的家庭却由于易地搬迁,无地可耕,正面临着无收入来源的窘境。
  1.2 精准度误差原因分析
  (1)贫困人口对民主评议的认识程度不深。选举者对民主评议的内涵缺乏深度的理解,这可能造成实际平移过程中隐性的“走流程”现象,导致评议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致使扶贫资源浪费。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判断延迟。由于贫困户退出和进入的时间界限容易模糊,使得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户得到的优惠政策少于非贫困户,大大增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
  2 措施知情度分析
  2.1 措施知情度现状分析
  贫困人口对帮扶措施的理解深度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若扶贫措施知情度不高,贫困人口难以找到与自身需求相契合的政策措施,物资链一旦减少或断给,就易陷入返贫陷阱。据有效问卷数据分析,马边30%左右的贫困户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扶贫措施知情度不高,尤其是对公示的扶贫措施、项目、资金等具体信息存在获取障碍。
  2.2 知情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2.2.1 知情度不高的重要主观因素是受教育程度低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精准扶贫相关事宜的公示内容获取障碍问题仍然存在。由于我们考察的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惰性思维作祟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汉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几乎不识字,无法查看公示信息;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观念落后、公示信息的繁复等因素,不愿意主动去获取文字类信息。
  2.2.2 知情度不高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公示方式单一
  根据实地考察结果,我们发现公示方式大多以张贴公告栏为主,但民族贫困地区汉化水平不高,识字程度低,无法阅读公示信息。
  3 精准度偏误和知情度不高导致的结果分析
  3.1 扶贫资源配置欠佳
  精准度偏误导致无法“精准包扎”,扶贫资源配置欠佳。贫困人口无法有效反馈需求,从而降低了扶贫对象的靶向精准度。错置、漏置等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3.2 返贫现象频发
  知情度不高导致贫困人口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式参与脱贫,民族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机制难以建立。我组成员发现:受访贫困户中的大部分人认为在扶贫过程中,群众参与度低是接下来值得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见效快,但当地若没有建立起“自我造血”机制,往往也伴随着较高的返贫率。
  4 优化精准度和知情度的建议
  4.1 增强精准度的建议措施
  4.1.1深度普及民主评议内涵
  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之中,深度普及民主评议的内涵,确保每一个参与评议人员都深刻了解建档立卡户的申请、退出等标准要求。向贫困人口普及民主评议的民主内涵和评议形式,确保每一个评选者都公平公正地充分发挥了评选权。只有在深刻理解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行使评选权,才能有效避免“走过程”的隐性形式主义,这是确保达到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之一。   4.1.2 完善精准扶贫识别制度
  完善精准扶贫识别系统,加强贫困认定的准确性,减少错置漏置现象。政府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1]分布式记账法的原则可达到扶贫讯息共享的效果。各贫困地区数据整合分析,可提前预警脱贫人口返贫和贫困人口退出的可能性,有效避免错置、漏置等资源不对等的情况。完善精准识别制度,促进扶贫项目及扶贫资金的精准落实,是达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
  4.2 提高知情度的建議措施
  4.2.2 公示方式的多样化改进
  完善公示方式,提高贫困群众对项目措施的知情度,化被动式参与脱贫为主动参与。针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获取扶贫措施、项目、资金等信息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可做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1)就公示信息定期召开集会,口头告知近期公示信息的内容。此举措优点是可以大大提高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近期扶贫政策的知情度;
  (2)在贫困人口中组建脱贫帮扶小组,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民主选举文化水平较高的贫困户担任脱贫帮扶组长,其主要负责组内讯息的上传下达,这样既可以较好地保证扶贫措施、项目的精准传达,又能较客观地反映组内贫困户的真实信息;
  (3)当地村组织以每天定时广播的形式公布近期的扶贫政策及成效,在省时省力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扶贫措施的透明度。
  4.2.3 教育帮扶授之以渔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见效较慢,但是收益长远。[3]受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维的。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之一。只有先治愚扶智,才能为民族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式扶贫举措的开展带来持续性成效。针对民族地区致贫原因的复杂性,政府应因地制宜,注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普及,加大对教育扶贫的力度,有重点地新增教育激励计划。政府可引进在线教育式授课,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在民族贫困地区培养紧跟时代节奏的新青年,为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添梁加柱,注入新鲜活力。
  5 结语
  精准扶贫,最终目的是成就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状态陷阱。民族地区营造“自我造血”模式,首先需要增强扶贫精准度,“精准包扎”现有“伤口”,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是提高知情度,培养造血内生机制,从根源上改善贫困状态,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达到可持续性的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孟程,张莉.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强化路径探究——基于区块链技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8):41-42.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07):12-21.
  [3]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2):44-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1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