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白及斯密二鬃蓟马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白及种植面积和种植地区的不断扩大,白及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都在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斯密二鬃蓟马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危害症状,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斯密二鬃蓟马的防治提供参考。
  關键词    白及;斯密二鬃蓟马;特征特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12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兰科植物白及是一种用药历史久远的中药,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白及含有大量的黏胶质,性苦、涩、甘,微寒,入归肺、肝、胃经,有收敛止血、清热湿、消肿生肌之功效[1]。
  随着白及种植面积的扩大,白及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都在增加。近2年来,笔者在盆栽白及上发现有蓟马的危害,并对其进行了观察描述,后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资源与病虫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冯纪年鉴定为斯密二鬃蓟马。满岳[2]研究了中国蓟马族的分类,胡庆玲[3]研究了中国蓟马科系统分类,廖启荣等[4]研究了斯密二鬃蓟马寄主及发生规律,白及作为斯密二鬃蓟马的寄主还未见报道,是首次被观察到。
  1    斯密二鬃蓟马发现与鉴定
  将采用购于贵州元亨利农民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培苗栽种于20 cm×20 cm的花盆内,置于室内凉台上,每周浇水管理1次以上。白及苗栽种成活后,从3月下旬开始每周观察记录1次蓟马出现的日期及其活动情况。白及苗上出现蓟马后,捕捉蓟马用75%酒精杀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将捕捉到的标本寄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资源与病虫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鉴定。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特征
  斯密二鬃蓟马雌虫长约1.4 mm,体深棕色,节Ⅳ、节Ⅴ基部和触角节Ⅲ两端、各足跗节、前胫节以及中、后胫节端半部黄色;前翅暗,近基部色淡;腹节Ⅱ-Ⅸ各节背板和腹板有深棕色前缘线;体鬃暗[2-3]。斯密二鬃蓟马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
  2.2    发生规律
  斯密二鬃蓟马在白及上1年发生10代以上,有重叠现象。4月为越冬代成虫产卵繁殖时期,6—7月种群密度急剧上升。
  2.3    生活习性
  斯密二鬃蓟马畏光,常栖于白及叶背,具有群集现象。若虫共4龄,一龄若虫活动范围不大;二龄若虫行动敏捷,取食活泼;三龄若虫不取食、不排泄,行动迟钝;四龄若虫称为“蛹”,历期稍长,也不取食、不排泄,行动迟钝。
  2.4    危害症状
  斯密二鬃蓟马在为害白及时,用锉吸式口器戳破白及叶片,吸食白及流出来的汁液。被害叶片上成片变白,其上有大量暗绿色小点,随后叶尖逐渐扩大,直至整片、整株死亡,如图2所示。
  3    防治措施
  对斯密二鬃蓟马的防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每年封园时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以及枯枝、落叶,以减少斯密二鬃蓟马越冬场所和重要食物来源;二是由于蓟马喜爱蓝色和白色,因而可以在田间利用蓝色粘虫板杀死蓟马成虫;三是药园中有蜘蛛、蝽、瓢虫等捕食蓟马的天敌,对蓟马发生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要合理施药,保护天敌,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四是在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药剂,在众多杀虫剂中,甲维盐、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属于生物源农药且毒性较高,是生产中防治斯密二鬃蓟马较理想的药剂[5-10];五是若是室内盆栽的白及,也可以通过喷水增加小环境湿度抑制斯密二鬃蓟马的繁殖来达到防治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赵仁全,万大群,刘海.锈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方法[J].农技服务,2016,33(16):71.
  [2] 满岳.中国蓟马族的分类研究(缨翅目:蓟马科)[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 胡庆玲.中国蓟马科系统分类研究(缨翅目:锯尾亚目)[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 廖启荣,王波.斯密二鬃蓟马寄主及发生规律研究[J].贵州科学,2012,30(3):38-41.
  [5] 鲁豫,秦耀果.8种药剂对斯密二鬃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9):145-147.
  [6] 刘燕琴,刘杰,刘旭,等.白及锈病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80-81.
  [7] 赵天鹏,罗光琼,周奇,等.不同农药种类及用量对白及锈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103-104.
  [8] 李倩,童清,唐红燕,等.几种药剂对防治白及苗期锈病效果对比[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5):30-31.
  [9] 孙乐乐,杨永红,刘军凯,等.白及根腐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药材,2013,36(3):341-345.
  [10] 曾令祥,杨琳,陈娅娅,等.贵州中药材白及病虫害种类的调查与综合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106-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