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理地区小叶榕榕管蓟马的发生和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榕管蓟马(Gynairothrips uzeli zimmerman)是为害会理地区小叶榕生产的最主要害虫,具有繁殖量大、世代多,甚至出现世代重叠。通过观察本地小叶榕榕管蓟马种群消长规律及为害特点后,为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榕管蓟马;形态特征;为害规律;防治措施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西连攀枝花,南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州相邻,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县城北依玉墟山脉而建,地处城河与西河交汇处,海拔1793m,年均气温15.1℃,季节变化不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享有“小春城”之美誉。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小叶榕,隶属于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因其生长茂密,树型美观,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南方城乡道路、广场、公园、人造景点、庭院的主要绿化树种。本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该树,主要作为城市绿化街道主要树种使用,在县城顺城路、西北环线等街道栽植有1500余株,现已长成胸径超过25cm以上的大规格树木。由于该树种在本地表现出适应性好、容易成活、生长迅速、干冠优美等优点,之后在植树造林、园林造景及苗圃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本地已栽植有小叶榕近3万余株。之前引种小叶榕时本地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制度尚未完善,导致了榕管蓟马随着引种传播而来,其后在种植管理中,发现榕管蓟马已成为危害最频、且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在小叶榕上普遍发生为害,且虫害交替发生,世代重叠,成虫和若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嫩叶、幼芽的汁液而为害,严重时造成树叶卷曲、畸形、变色、脱落,大大危及了小叶榕的健康生长,降低了其观赏价值。故此,对这种害虫的预防与防治,已成为本地小叶榕种植管理中的难题。通过对榕管蓟马为害发生特点的观察,在总结、分析归纳前人的一些防治方法后,对有效开展防治工作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1形态特征
  榕管蓟马又名榕母蓟马,属于缨翅目管蓟马科的昆虫,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上海等地。成虫体长1~2.5mm,体黑褐色,触角8节,念珠状,1~2节为褐色,3~6节基部为黄色,第3节最长。口器锉吸式,翅膀透明羽缨状不善飞行;前胸除了背板后缘角有1条长鬃;前翅透明,翅中部不收窄,前后翅缘呈平行状,间插缨15条,前缘基部有3条前缘鬃。前足胫节黄色,中、后足胫节大部分褐色;体形细长,腹末端尖狭呈管状。
  卵成肾形乳白色成块状产于叶瘿内,初孵若虫体小如针尖,无色,不易为肉眼所见;若虫共4龄,生活于饺子状的叶瘿内,锉吸嫩叶汁液;成虫体黑色有光泽,体长2.3~2.8mm。腹部有向上翘动的习性。其发育代数与温度关系密切,在干旱季节和地区易酿成灾害,平均每个虫瘿内有幼虫30头,最多的每个虫瘿内虫数达近百头。
  2为害特点
  主要以低龄小叶榕为害较重,其成虫、若虫锉吸榕树嫩叶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一的紫红褐色斑点,芽梢凋萎,叶片沿中脉向正面折叠,形成饺子状虫瘿,数十头至上百头成、若虫在虫瘿内吸食为害,受害严重的榕树整株嫩叶卷曲成饺子状,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植株正常生长,令叶片失去光泽,其排泄物还可诱发煤污病,严重时榕树枝条干枯,叶片脱落,叶片皱缩甚至脱落,使树木生长受阻,光合作用减弱,严重降低观赏、经济价值。
  3为害规律
  会理县城属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光热资源,全年日照、年均温、极端最高气温、及无霜期、年均降雨量等主要气象因子详见表1。
  据前人研究报道,榕管蓟马生长适宜气温为20~30°C,气温25%、湿度50%~70%时最适宜繁殖,尤其干燥的气候更为有利。据多年观察,由于会理总体气候暖和、气温与湿度比较适宜榕管蓟马的快速生長繁殖,故在本地该虫1年可发生9~11代,甚至出现世代重叠,在日平均温度25°C时,各代历期25~30天,每年3月初开始出现第1代,大多在虫瘿内化蛹、产卵,在冬季低温时发育缓慢,越冬现象不明显,当气温回暖时,则活动取食为害,每年5~6月初夏和9~10月深秋是该虫发生高峰期。2018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趋势影响,本地1~6月间温度与常年比较正常略偏高,降水总量、光照条件较常年正常,夏旱较重,特别是在城市街道环境,由于光照时间长,热量高,榕管蓟马生长繁殖较常年更为迅速。2017年冬末春初时,结合县城顺城路改造工程需要,对影响机械进入施工的行道树小叶榕枝干进行了重度修剪,之后嫩枝、嫩叶丛生,再加上2018年天气干燥闷热,树体内部通透性较差,造成了榕管蓟马发生严重,危害猖獗,株受害率达到了80%,评价每片叶的虫口密度达到了8头,严重影响了小叶榕的生长及观赏效果。
  4防治方法
  根据榕管蓟马在本地的为害发生特点,有机结合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方法,进行了综合防治。
  4.1物理防治
  在2月下旬榕管蓟马小面积发生时,修剪越冬枝梢、虫枝及虫瘿,集中后进行销毁。
  4.2生物防治
  在4月上旬时用乌桕叶或蓖麻叶兑水5倍煎煮,过滤后冷却喷洒,或用0.3%印楝素1000倍液喷洒效果较为明显。
  4.3化学防治
  未形成虫瘿时,喷施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在5月份虫口高峰前期,喷洒2.5%鱼藤精乳剂或10%氯氰菊酯15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2000倍液或15%哒嗪酮乳油1000~1500倍液,施药间隔为7~10天,连续施药2~3次;已形成虫瘿时,则改用埋施15%涕灭威颗粒剂,胸径25cm的树木用药15~20g。同时为防止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剂产生抗药性,采用交替使用、科学混用农药等方式结合用药,如菊酯类乳油1500倍液+国光乐克(5.7%甲维盐)2500倍液,防治效果更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