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包衣剂异噻·菌酯对稻瘟病的防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探索组装适合于当地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的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了不同剂量的药剂种子包衣成膜、药剂种子包衣成膜+敏感生育期叶面喷雾等处理预防稻叶瘟、穗颈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异噻·菌酯等药剂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稻叶瘟、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较好,进一步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    稻瘟病;异噻·菌酯包衣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8-010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旌德稻区地处皖南山区中部,位于黄山风景区山脉的边缘,是迁飞性害虫的集散地,常年褐飞虱严重发生[1-2]。稻区周缘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经常云雾缭绕,特别适合稻瘟病的发生[3-4]。由于大量、单一和长期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瘟病,可能已经造成农药残留超标[5-6]。笔者于2017—2018年在旌德县稻瘟病常发地区开展了不同剂量的药剂种子包衣成膜、药剂种子包衣成膜+敏感生育期叶面喷雾等处理预防稻叶瘟、穗颈瘟的试验,研究了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并应用于旌德县稻区的水稻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旌德县三溪镇霍家桥村。该村地处黄山风景区东北角逾50 km处的山间,日照时间短,早、晚的雾露较重,适宜稻瘟病发生。试验地块土壤为砂壤土,土质肥沃,水稻种植均匀。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黄山糯(农户自留品种),穗颈瘟、叶瘟以及谷粒瘟等病害在旌德县黄山糯种植时均有严重发生的历史。供试包衣剂:280 g/L异噻·菌酯悬浮种衣剂、EC104成膜剂,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供试药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由拜耳公司生产并提供;30%敌瘟磷乳油,由广东省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市购;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由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1.3    试验设计
  1.3.1    小区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280 g/L异噻·菌酯10 mL+拜力膜乳油104成膜剂2 mL拌1 kg水稻干种子(A);280 g/L异噻·菌酯15 mL+ EC104成膜剂2 mL拌1 kg水稻干种子(B);280 g/L异噻·菌酯20 mL+EC104成膜剂2 mL拌1 kg水稻干种子(C);280 g/L异噻·菌酯15 mL+ EC104 成膜剂2 mL拌1 kg水稻干种子,于破口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喷细雾防治1次(D);280 g/L异噻·菌酯15 mL+EC104成膜剂2 mL拌1 kg水稻干种子,于大田发病中心出现后的第8天、破口期和齐穗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喷细雾防治3次(E);分别在水稻三叶一心期和移栽前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2次,大田期在出现发病中心后第1天和第8天用30%敌瘟磷乳油90 mL/hm2连防2次,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连防2次(F);空白对照(CK1)。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小区,苗床每个处理10 m2,大田每个处理面积67 m2,各处理小区间做小埂隔开。
  1.3.2    大田示范。大田示范设置绿色防控防治区、农民常规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CK2)。绿色防控防治区采用包衣处理+破口期1次用药的技术模式,即280 g/L异噻·菌酯15 mL+EC104成膜剂 2 mL拌1 kg水稻干种子,于破口期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 g/hm2喷细雾防治1次技术模式。示范在旌德县庙首镇水稻高产示范片进行,不设重复,两区相邻,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区、农民自防区面积均为6 hm2。于水稻分蘖盛期(收割前10 d)开展稻叶瘟、穗颈瘟等病害调查。
  1.4    试验方法
  按试验设计要求在室内进行药剂包衣成膜后,在田间进行浸种催芽播种。水稻移栽时,采取偏施氮肥等措施,即施用氮、磷、钾比例为28∶6∶6的基肥750 kg/hm2。水稻的栽植密度为26~28丛/m2。同时,试验田内不施用任何杀菌剂。根据病虫的测报,在低龄幼若虫的高峰期,对四(2)代、五(3)代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开展2次防治,可以施用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45 mL/hm2+10%烯啶虫胺乳油有效成分60 mL/hm2+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75 g/hm2。使用嘉乐牌3WBJ-16DZ直喷式静电喷雾器喷雾防治,兑水量为600 kg/hm2。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分别于分蘖初期(播后60 d)、分蘖盛期(播后73、83 d)、分蘖末期(播后93 d)、穗瘟稳定期(播后142 d)、黄熟期(播后152 d)各调查1次病害发生情况。水稻病害调查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邻5丛,记录总穗(株、叶)数、病穗(株、叶)数和病级数,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水稻生长状况也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每点选取相邻5丛,记录每丛中最高株的株高、根长。穗颈瘟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1级为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3级为每穗损失6%~20%(约1/3枝梗发病);5级为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为每穗损失 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9级为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稻叶瘟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1级为叶片病斑<5个,长度<1 cm;3级为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1cm;5级为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的10%~25%;7级为叶片病斑<26个,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的26%~50%;9级为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的50%以上或全叶枯死。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试验效果
  由表1可知,低剂量处理(A)、中剂量处理(B)、高剂量处理(C)对稻叶瘟的药后60 d的防效为93.19%~97.73%,低剂量处理、中剂量处理、高剂量处理对稻叶瘟的药后 73 d的防治效果为90.37%~94.57%,均高于当地传统防治技术(F)的73.88%和81.75%。表明异噻·菌酯包衣剂对稻叶瘟防效较好。药后83 d、93 d,异噻·菌酯包衣剂低、中、高剂量处理对稻叶瘟的防效为70.57%~74.12%;药后93 d,异噻·菌酯包衣剂低、中、高剂量处理对稻叶瘟的防效为58.94%~69.91%;二者均与当地传统防治技术处理差异不大。异噻·菌酯包衣剂防治稻叶瘟的持效期长。
  由表1、2可知,处理D(绿色防控组合技术)能全程控制稻瘟病发生和危害。药后73 d,处理D对叶瘟病的防效为92.20%;药后142 d,处理D对穗颈瘟病的防效为90.49%。二者与处理F(当地传统防治技术)的防效差异不明显。
  2.2    大田示范结果
  由表3可知,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即异噻·菌酯种子包衣,同时破口期应用肟菌·戊唑醇叶面喷雾)示范结果表明,绿色防控技术、农民常规自防区稻叶瘟、穗颈瘟发生程度较低,施药2次即可以全程解决稻瘟病发生和危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异噻·菌酯等药剂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稻叶瘟、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较好,通过相关部门引导、企业推动、农户参与以及合作社具体实施等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術。采用“政府安排资金+企业投资+农民自筹资金”的模式,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合作社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相关资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及时做好技术试验、病虫测报以及农民培训等工作。水稻生产合作社成立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购买肟菌·戊唑醇、异噻·菌酯等农药防控物品,按面积以及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分发所购农药给农户。农户按“统一异噻·菌酯包衣、统一队伍防治、统一药剂防治”的方式组织实施防治工作。企业按照订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2倍的价格及时收购示范基地的稻谷。2年来,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在旌德县推广应用,共计包衣水稻种子5.0 t,推广使用低毒肟菌·戊唑醇等农药10 kg,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累计推广水稻面积达134 hm2,年均增收约1.5万元/hm2。经农药残留检测,示范区内水稻农药残留全部符合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90-195.
  [2] 骆国栋,唐铁京.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8):108.
  [3] 鞠涛.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新农业,2016(15):8-9.
  [4]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7.
  [5] 谢宪飞.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3(7):40-41.
  [6]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2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5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