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文阐述了我国长久以来一直作为世界重要的农业大国,需要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栽培技术的发展。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农业观,使农村经济得到长久的发展,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农业的机械化能够使农业进行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相对我国农业发展也有着长足的进展,通过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将一些机械化设备应用到农业作业中,不断培养专业人才,使我国农业更加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提升创新能力,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力提升,顺应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农机新技术推广的难点与要点
  近些年来,我国逐渐意识到农机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着手大力推广和应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农业发展基础资金筹措难。由于农业发展的资金缓解薄弱,在发展初期就会受到资金的影响而使推广新技术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农民思维转化难。在进行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农户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使其會有对新技术不理解,不会使用的情况发生,内心思想没有转变,对传统种植方式产生执念,不愿意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最后,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和机构并没有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农业新政策,理解不到位就会导致在政策实施方面没有真正做到惠民服务。
  二、有效推广农机新技术的具体措施
  1、领导层需要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领域内的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都需要让各级领导了解并重视其技术的推广、传播和使用情况,以此能够保障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于新技术的推广环节至关重要。所以相关农业部门需要对引进的新技术重视起来,定期组织观摩和学习活动,进行农业博览会的宣传工作。对能够使生产提高显著的新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向上级领导汇报。让所有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中对新技术的使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包括在财政方面能够获得一些优势和帮助。在进行实地工作中,应制定各级农业部们责任制,让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成为一项工作考核指标,促进各项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添砖加瓦。
  2、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业人员
  要想将一项新技术推广好,就需要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优势之处。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户详细的介绍新技术的优势之处,让农户能够充分理解新技术。当地农业部门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能够定期对农户进行统一的培训,加强农户对新技术的理解程度。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做到能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详细地指导学习。面对我国农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指导,帮助农户理解农机新技术理论知识,并需要结合实践。通过让农户观摩试验田和新设备的使用,学习新技术的使用方法,促进农户采用农机新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大力推广科技承包制
  实施农机新技术中,农业科技承包服务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推广农机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将技术服务措施到位,能够将新技术切实解决农户在农业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推广过程中,重视科技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要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全部技能,确保有效服务于种植工作。并且,农业部门需要及时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帮助农户解决问题。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不仅仅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做好记录工作,将对产量有显著作用的情况记录下来,为日后新技术的具体实施提供有效科学的技术数据支持。
  4、加大对农业的资金补贴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范围广,因此对于农机新技术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在购入农机新技术配套的设备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整体来说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新技术的实施阶段都需要国家大力的支持。如果只是靠当地农户筹集资金的话,很难使新技术有效的推广开来,农民普遍经济收入不高,很多时候不愿意对一项他们并不信任的新技术投入大量的资本,并且这种情况在偏远地区尤为明显,无法做到新设备的采购工作便影响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农民无法直观了解新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影响推广的效果。现代化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所以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与专业技能。以此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提高整体农业发展水平。
  总之,由于我国国情,整体农户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在进行农机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困难。农户普遍上依赖传统种植技术,对新技术有抵触心理,因此在进行推广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户思想,让农户能够看到新技术所带来的增值,可以提高收入,从而自发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使技术得到推广。
  (作者单位:150001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5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