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玉米作为我国优质的粮食作物,不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因此,玉米具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玉米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较强环境适应性。近年来,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但有效的提升了玉米的产量,还有效的降低了环境污染。新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暖夏凉,降水多。本文以新疆伊犁新源县为例,就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做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
  一、推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农业施肥活动而言,化肥是重要的肥料品种之一。但是,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没有重视化肥的适用性以及施肥过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但会造成化肥的浪费,还会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所谓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就是指在施用化肥的过程中,在提升化肥施用质量的基础上对化肥的施用次数与施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借助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的提升化肥的利用率,还能够在不污染土壤的基础上提升土壤的肥力,从而实现提升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另外,在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之下,化肥浪费的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其次,借助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施肥活动的环保性。在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之下,施肥方案的合理性会得到大幅的提升,能够更加合理的配用有机肥与化肥。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但能够有效的缓解土壤板结问题,还能够有效的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促进农作物品质的大幅提升。
  二、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1、分次减量施肥技术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分次减量施肥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重要应用手段之一。首先,分次减量施肥技术的应用基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实现精准施肥的重要途径。对于玉米种植户而言,在开展施肥活动之前,需要联系当地的测土配方实验基地,以此来有效的了解自家地块的相关施肥信息。其次,在实际的施肥过程中,先要在整地打垅的时候施入底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氮、磷、钾肥作为底肥,并将施肥的深度控制在八厘米。另外,在施用底肥的过程中,要将氮肥的施用量控制在施用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再次,合理追肥。通常情况下,玉米需肥的关键期是追肥的最佳时机。在实际的追肥过程中,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需要施用氮肥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在玉米的灌浆期,需要施用氮肥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将施肥的深度控制在五厘米以上。最后,施用叶面肥。在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缺乏中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情况,需要及时的利用施肥机械为玉米施用叶面肥。
  2、玉米缓控释肥料一次性施用技术
  缓控释肥料属于新型肥料,也被称为长效肥料,其养分具有释放期长与释放速率缓慢的特征。在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缓控释肥料能给为玉米的整个生长期提供其所需的养分。在应用缓控释肥料一次性施用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合理的选用肥料。通常情况下,一次性施肥的肥料最好是选用复混肥料。该复混肥料中需要含有缓释肥料、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以及脲醛缓释肥料等。另外,需要将缓控释氮的施用量控制在氮肥施用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将氮素的释放期控制在五十天到九十天左右。对于高目标玉米产田而言,可以适当的增大缓控释氮的施用量。其次,合理施肥。在實际的施肥过程中,需要将玉米全育期所需的肥料一次性施入到土壤中。施肥的时间可以设置在播种之前或播种的过程中。另外,需要将施肥的深度控制在种子下方的十三厘米左右。最后,对施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土壤的肥力状况与目标产量来确定施肥量。
  3、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整地工作,以此来有效的实现保蓄土壤水分的目的。在整地的过程中,当玉米采收结束之后,先要撒施农家肥,通常情况下,每公顷的施肥量在四十五吨左右,同时进行灭茬工作。在灭茬工作完成之后,要对土壤进行深松。随后进行旋耕和镇压。其次,合理选择播种时机,通常情况下,裸地五厘米地温在六摄氏度以上的时候是最佳的播种时机。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水肥一体机设备,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喷除草剂、铺膜、铺设滴灌带等作业需要一次性完成。再次,合理灌溉。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补充灌溉的模式,每公顷一次性灌水两百二十到三百七十立方米。最后,合理施肥。通常情况下,每公顷需要施用三元复合肥五百公斤左右。在追肥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施入方式需要分三次灌水施用。
  (作者单位:835800新疆省伊犁地区新源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5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