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营林措施对松褐天牛种群影响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松褐天牛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蛀干类害虫,松褐天牛成虫为了获得生存与生长所需的营养会啃食鲜嫩的书皮,影响树木的生长,而松褐天牛还会将其幼虫注入树木的皮下,使树木表层形成凹凸不平的坑面,当秋季来临时,气温逐步降低,幼虫会逐渐钻进树干的深处,寄居于树体之上化作虫蛹度过冬日,待春季来临时再羽化飞离。可以说松褐天牛繁殖与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损害林木的过程,轻则导致树木衰弱,出现病害,重则导致李牧死亡。不仅如此,松褐天牛还是另外一种病害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被列为国际国内检疫性害虫。根据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松褐天牛种群在不受外界因素过多干扰的情况下,凭借自然扩散的方式能够扩展至250米以内的区域,其扩散面甚至可以达到几千米。一旦出现了松褐天牛种群扩散的现象,如果不经处理就会对于周边林木的生长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在下文当中,我们就具体对于营林措施对松褐天牛种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试验区域情况介绍
  在本次研究当中,我们与某地选择了两片林地作为主要试验区域,两片区域之间间隔的距离较远,不会相互产生影响。其中,林地清理及隔离带试验区域位于该地区的北面,该试验地为马尾松纯零或马尾松优势林,试验区域内的平均树龄为11,平均树高为7.5米,平均胸径为11.3厘米。临汾改造实验区域则位于当地的南面,该区域为马尾松人工纯林,平均树龄为20年,平均数高为12米,平均胸径为16厘米。林木时常受到松褐天牛种群的危害。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林地清理
  首先,我们与林地内随机选取三块区域作为标准地,再选取一块区域作为对照地,四块区域除了所处位置不同之外,其他方面并无过多差异。
  其次,于2018年年末对于标准地和对照地松褐天牛虫口的密度进行调研,了解各个区域内松树的病害情况、病树数量、林木总量,然后在四个区域内各选取5棵已经枯死的松树,如果在区域内未发现枯死松树或枯死松树数量不足,则可以在该区域周边选择枯死松树为例。对于所选取的枯死松树采取伐除剥皮的方法,掌握松褐天牛的幼虫数量。
  然后对于标准地区域内进行林地清理,及时将已经出现了病虫害问题的李牧,或存在生长衰弱迹象的陵墓,以及周边区域的杂草、灌木进行系统全面的清理。为形成对比,对于对照地则不进行任何处理,且在第二个步骤当中所发出的林木并不移送他处,仍然留在原区域内。
  最后,于2019年年底重新重复上述步骤,了解松褐天牛虫口的密度。
  2、隔离带设置
  在设置隔离带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试验区域本身所处的位置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于试验区域周边进行了解,我们发现,该区域一侧紧江水,一侧紧邻高速公路,另一侧紧邻大面积的农田,唯有其中一侧仍与大片松林相连。因此,我们只需要在其中一侧设置隔离带即可。
  3、林分改造
  首先,我們需要对于李牧的被害率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深入不同的标准区域内部,对于松树的枯死株树以及松立木总数进行调查,将所的数据信息进行明确的记录,然后再以此为依据计算出林木的被害率。
  其次,及时进行林分改造,对于在调查研究阶段出现较为严重的松褐天牛病害的林地,我们在进行砍伐以后,又种植了其他林木。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
  通过逐步完成上述步骤,我们得到了一组较为可靠的关于营林措施对松褐天牛种群影响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断定,开展林地清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林间松褐天牛虫口的密度。在我们本次研究所选取的三块标准地当中,经过林地清理之后,虫口的减退率均达到了九成以上。反观对照地,由于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虫口的密度不仅为减少,甚至增加了近八成。
  通过设置隔离带能够有效地阻隔松褐天牛种群的大规模扩散。通过对于研究时段内松褐天牛疫情结果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设置隔离带以后,松林当中虽然也有少量的松褐天牛种群分布,但并未出现因松材线虫病而致死的林木。
  总体来说,无论是进行林地清理还是设置相应的隔离带,都能够有效降低松褐天牛种群扩散对于林木生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松褐天牛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不仅影响较为恶劣,且分布区域较为广泛,如果不经管理,任由其发展,就会如同对照地区域内的林木一样,受到虫害的侵袭,出现大规模病害甚至是死亡的现象。
  综上所述,林地清理和设置隔离带作为常见的引领措施,对于降低松褐天牛种群的负面影响有着较为突出的价值作用。通过适当的开展林地清理能够有效降低林木生长区域内部所存有的松褐天牛虫口的密度,减退率高达九成以上。通过充分考虑到里木生长区域的实际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起向应的隔离带,能够有效避免松褐天牛出现大规模的扩散。对于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病虫害问题的陵墓,我们建议能够及时将其发出并运离林木生长地,然后在滨海区域内重新种植其他类型的林木,降低松褐天牛的被害率。尽管本次研究取得了何较为可靠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到研究时间、研究规模、资金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缚导致这一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更为全面的研究,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研究结论,为降低松褐天牛的恶性影响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152300黑龙江省海伦市森林资源保护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6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