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凡 刘文达 蔡涛 范亚雷

  摘 要 为了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提高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成了研究生导师的必修课。本文对国内外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了学术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的异同点。最后,总给了笔者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学徒制 产官学一体化 工业实验室 双导师制 校企联合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professional applied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society,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China is expanding year by year. It has become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ostgraduate tutor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graduat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ort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c degre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part-time master's degree. Finally, the author giv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apprenticeshi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industrial laboratory; double tutorial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association
  0 引言
  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的“专业”是指社会职业分工的专业化。根据教育部教研厅[2016]2号文件,[1]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可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非全)。学校并不严格要求非全研究生一直在校从事学习和研究,可边工作边学習,也可脱产学习。[2-4]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相当于高级职业教育,是比我国中专职业教育专业程度更高的,面向特定职业的高级别教育。[5]如何提高工科专硕研究生的能力,[6]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重点教育问题。[7]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比较了学硕和专硕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异同点。[8]通过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专硕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协同关系。[9]对全日制专硕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对国外国内专硕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介绍笔者在专硕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与反思。
  1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美国是最先在高校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国家。哈佛商学院2年制的MBA专业,就是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目前,专硕研究生占美国所有研究生的一半以上,专硕教育是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工作。美国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给社会各行各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学生通过攻读专硕,对目标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进行预先储备。根据不同工种的需求,这些职业技能不仅包括纯粹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在行业沟通、团队协作、项目组管理、人力资源调配等各方面进行训练,积累多种实践能力,尽可能做到入职后,可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美国专硕的培养因材施教,根据生源、专业和个人能力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要求,一般需攻读1至2年。对学习课程的安排秉承“具体情况具体安排”的原则。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重视国外校企联合,注重培养专硕学生的国际意识。课程设置强调实践能力,教学内容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学习与课程训练互相穿插。不强制要求专硕完成毕业论文,主要采用学分制,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提交作业或完成设计补修毕业论文所要求的学分。
  德国专业硕士“宽进严出”,以“导师制”为核心、采用学徒式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没有入学考试,入学时间也不固定,不需在校方登记注册,但中途淘汰率高达20%~30%,论文答辩和口试要求严格。没有必修课,也无学分要求,但论文答辩由外请教授严格把关,口试中学生需展现精准的领域知识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学习自由是德国研究生教育的信念。“教授应该绝对自由教他们认为必需的无论什么东西,学生喜欢在哪里学习,学习什么和学习多久,应该没有限制”。德国课程学习和教学要求宽松,所开设课程均属于研讨类课程,且科目很少,对学生考勤没有要求。
  日本专硕教育的特色是“产官学一体化”和“工业实验室”。日本将创新人才分为3类,I型人才,仅限于某一领域,在该领域具有他人无法超越的高度;T型人才,在某一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研究人才;十字型人才,在复合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研究人才。日本专硕与职业资格紧密挂钩,是获得职业资格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为考试提供优惠。日本的“工业实验室”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研究所,是日本主要的工业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训练基地,学生在工业实验室内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论文,用于获取专业学位。“产官学一体化”中的“产”代表产业界,“官”指政府,“学”指大学和科研机构。   2 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分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属于同级水平的学位。它们在生源、招考、教学和文凭授予等方面都相似,但培养目标和过程,以及评价方式不同。
  学硕研究生学习大多希望能够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成为科研研究型人才,获取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重点是理论探究,偏置基础理论,注重理论研究的探究性和原创性。
  专硕的学习目标是让自己毕业后成为社会上紧俏的高层次应用人才。着重职业能力和务实性。提倡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期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践一年以上。专硕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毕业生是否满足市场未来5年的需求,是否能够直接从事某种高层次的职业。
  专硕研究生又分为全日制专硕和非全日制专硕两种。国家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均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学位论文也在抽检范围。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效力。非全日制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年及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求学目的明确,明白社会的复杂性,清楚工作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社会经历促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但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得不到保障。全日制学生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社会经历有限,但学习时间有保障。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
  在数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如何利用各类资源,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本科进实验室: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研究生学习的预备训练。考取到本校的研究生,在考研结果确定后,没有课程,或只有少数几门选修课,有大量的空余时间。此时,直接要求本科生进驻研究生实验室,保持与研究生相同的作息,深入开展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提前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2)大团队管理:学习需要氛围,多名导师组建科研大团队,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学习基本的科研常识,如科研文献阅读方法,科研论文撰写方法,专利撰写培训;统一进行专业视野拓展,如开展暑期专题论坛,由不同方向的导师或研究生介绍自己所研究方法的课题。帮助学生扩大专业交流圈,开阔视野,积累素养。
  (3)多校合作培养:利用导师的校间合作,带领研究生参观合作学校的实验室,增强学生对外校相关实验室的感性认识。定期与对应学校团队互相汇报学习和研究进展,增强和改进学生的专业交往能力。
  (4)小团队内深度交流:这里的小团队指由同一导师指导的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学生之间平时在同一个学习室学习,在行为习惯上相互熟悉。小团队内的交流主要分为日常学习进展汇报和计划探讨、文章草稿讨论。高年级学生通过正式的PPT汇报,汇报指导教师和低年级同学的提问,不断提高PPT的制作能力、专业汇报能力、专业问题阐述、论证和辩论能力。低年级同学通过听取高年级的汇报、指导教师的评点,以及与高年级研究生和指导老师的讨论,快速学习高年级研究生的研究成果。
  上述的培养方法对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总结个人培养经历,以及与其他导师的交流中发现,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制约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攻读目标与毕业要求相矛盾:有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传言的“学位只是敲门砖”等负面说法的影响。认为攻读专业学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位证书,方便投简历或评职称(在职),并不打算通过这个过程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达到毕业要求。
  (2)在职工作与学习时间相矛盾:尤其是2017年前入学的在职研究生和2017年后入学的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不脱产学习,而本人所从事的职业又不符合所攻读的专业性质,或所在工作单位没有提高攻读学位者专业实践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就无法通过日常工作获得该专业学位所要求的毕业能力。
  (3)缺乏行业导师:国内虽然要求双导师制,要求每位研究生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且至少在校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至少一年的企业实践。但是,企业导师需要学生自己联系,或是通过校内导师介绍推荐。当学生的社会资源有限,且校内导师推荐的企业导师不符合学生的研究方向时,难以通过双导师制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4 结语
  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理解行业需求、落实校外单位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导师自身需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把握行业动态,积累校外企业导师资源,不断加强和改进校企联合培养,切实提高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文件,2016.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有关工作答记者问.教育部,2016-09-14.
  [3] 教育部辦公厅.清华大学探索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临时党支部.清华大学,2019-02-18.
  [4] 教育部办公厅.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劳动大军——来自山东、江苏、浙江、贵州、广东等地的职业教育调研.人民日报,2019-07-26.
  [5] 万由令,全力等.“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江苏高教,2019.
  [6] 明凤.简论提高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中国成人教育,2018.
  [7] 阎凤桥,李欣等.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
  [8] 王梅,郭瑞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9] 孙琦.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2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