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扁杏诸产区生长指标和杏仁等级划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该文总结了中国大扁杏诸产区大扁杏的生长指标和杏仁产量指标以及大扁杏仁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等。分析发现,在我国三大产区中,其适生性从高到低排序为华北产区>东北产区>西北产区,这一排序与诸产区极端最低气温由高到低的顺序相吻合。通过产区划分,再辅之以配套的良种+良法,以期为大扁杏产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扁杏;产区划分;生长指标;杏仁产量;质量等级
  中图分类号    S6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8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大扁杏抗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而且杏仁营养丰富、味甜清香,又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经济效益较高,颇受林农欢迎,成为我国半干旱区经济林重点发展的树种之一[1-2]。我国大扁杏华北、东北、西北产区产业链正在整合形成,但同时仍存在栽培品种良莠不齐、晚霜冻危害严重、管理粗放等问题。分析诸产区大扁杏生长指标和杏仁质量等级指标以及进行抗寒育种,对大扁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大扁杏产区
  依据大扁杏分布范围、生态气候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将中国大扁杏划分为3个产区,见表1。三大产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各异,也基本都有成功发展大扁杏的完整周期记录,而且截至目前仍在继续大力发展大扁杏产业,但从大扁杏的“种性”来看,在我国三大产区中,其适生性按照从高到低排序应该是华北产区>东北产区>西北产区。仔细分析还发现,这一排序与诸产区极端最低气温由高到低的顺序相吻合。
  2    各产区大扁杏生长指标和杏仁产量指标
  诸产区大扁杏生长指标值和杏仁产量指标值如表2和表3所示。由表2可知,不同树龄阶段的大扁杏树,其三大生长指标(平均新梢生长量、树冠覆盖率和叶面积指数)中,树冠覆盖率和叶面积指数皆是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升高,平均新梢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长而降低,这种生长变化规律在不同产区具有一致性。对此,笔者认为,三大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可能恰恰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同时也间接地表明平均新梢生长量所反映出的是营养生长变化规律,而树冠覆盖率和叶面积指数所反映出的是生殖生长变化规律。从不同产区三大生长指标值的变化来看,皆呈现出华北产区>东北产区>西北产区的规律性,这与前面的适生性分析结果一致。表3所列诸产区大扁杏杏仁产量指标值,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3    大扁杏仁质量(等级)划分
  综合多年以来对我国“三北”地区所产大扁杏仁的质量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可用定性和定量2类指标来划分大扁杏仁质量(等级)。其具体项目内容所对应的不同等级值如表4所示。明确大扁杏仁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对该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大有裨益。大扁杏杏仁质量检测时,抽样和检验方法可参照《仁用杏丰产技术》(LY/T 1558—2000)[3]中的相关内容(附录)执行。
  4    品种创新
  通過多年来对大扁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发现,制约大扁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春季晚霜冻,有“冻花剩一半,冻果光溜蛋”之说。品种创新是助推大扁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选育的抗晚霜大扁杏新品种,诸如围选1号、薄壳1号[4]和三川页扁杏等,让果农们看到了跨越发展的新曙光。其中,围选1号是1989年河北农业大学和围场县林业局果树技术服务站联合开展河北省杏资源普查时,在杨家湾乡务本堂村林农的大扁杏园里发现的龙王帽优株,树龄40年以上。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结果皆证明,该品种是抗霜冻能力极强的品种,多年以来未发生过冻害,花期遇 -7 ℃低温仍能正常结果。薄壳1号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系由2002年从河北引进的围选1号中,历经8年时间选育而成的特别耐高寒的大扁杏新品种。栽培管理实践表明,薄壳1号具有超强的抗寒、耐旱能力,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口、海林、密山、虎林、宁安、龙江、依兰等市(县)都有引种栽培。三川页扁杏(暂定名)是由林西县仁用杏研发中心的科技人员,通过秋播围选1号原母树的种子(核),经多年悉心选育而成。该品种是集抗寒性、早果性、丰产性于一身的大扁杏新品种,在花期和幼果期遭受2次-4.5 ℃的低温冻害,仍正常结果。
  总之,在抗寒育种中,应特别注意从遭遇严重晚霜危害绝收的大扁杏园中去寻找幸存的大扁杏,经过选育就有可能获得抗寒新品种。以新品种作支撑,辅之以配套的“良种+良法”,大扁杏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力量源泉。
  5    参考文献
  [1] 时宝柱,白苏拉,姜鹏.通辽市浅山丘陵区大扁杏栽培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42(1):27-29.
  [2] 张加延,何跃.我国“三北”杏树产业带的发展现状[J].北方果树,2007(1):33-35.
  [3] 国家林业局.仁用杏丰产技术:LY/T 1558—2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4] 张连翔,孔繁轼,王金贵,等.北方地区林下经济:可适生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