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果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究式学习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依据探究式学习的原理,從计划、实施、反思、完善4个环节阐述提高果树栽培技术素质的相关措施,以期为提高果树种植技术水平、促进果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果树栽培;调查表
  中图分类号    S6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7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1]。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1]。
  提高果树标准化栽培技术素质的途径是学习,其方法自然也很多,比如熟悉技术标准、勇于生产实践、请教技术专家等。本文介绍的是一种受益匪浅、常用常新的方法,即围绕果园季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调查表的计划—实施—反思—完善4个环节的循环往复、简化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果园季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调查表详见表1。
  1    计划——明确问题,精心编制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安排
  1.1    对照目标,找准果园存在的现实问题
  对照生产国标,分析果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栽培品种、果园选址、树势、花量、产量、品质、效益等。
  1.2    加强学习,熟悉栽培技术标准
  积极收集和整理水果生产技术资料,特别是有关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等,加强学习,以增强技术真伪的辨别能力,提高技术水平[3]。
  1.3    勤于钻研,了解栽培技术原理
  在生产过程中,勤于学习和钻研,了解果树栽培技术原理,以便于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4]。如果树成花机理与促花技术措施的关系:减少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和减少土壤供水,主要是遵循了“碳氮比学说”的原理;喷施或土施多效唑,主要是遵循了“成花激素学说”的原理;整形修剪则同时兼顾了“碳氮比学说”和“成花激素学说”的原理;再者种植嫁接苗是遵循了“遗传物质学说”的原理。若不了解果树相关的成花机理,那么所采取的促花技术措施是盲目的,更不可能做到灵活运用。
  1.4    坚定信心,分清非实物与实物技术
  非实物技术是指与农用物资关系不大的技术,比如整形修剪技术等。实物技术是指与农用物资关系密切的技术,比如施肥技术、喷药技术等。
  1.5    大胆探索,摸清特色农资功用
  各个企业均有各自特色的农用物资,必须充分了解其功用与使用条件。
  1.6    对照技术标准,编制专属工作安排
  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具体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农用物资的准备情况,对照技术标准(包括标准化技术)等,选择适宜的农用物资,编制具体的工作计划,即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包括土壤管理、肥料管理、水分管理、树体管理、花果管理、病虫管理等方面,精心编制[5]。
  2    实施——认真仔细,具体实施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安排
  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农用物资的准备情况,认真仔细地实施果园季度管理工作任务。
  3    反思——做好记录,认真填写果园季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调查表
  对照编制的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安排,结合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安排实施情况,如实认真填写果园季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调查表(表1)。
  4    完善——周而复始,持续探究以提高技术素质
  对照果园季度管理工作安排,审视果园季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调查表,开展技术分析与总结,若达到管理目标,应继续实施下去;若遇到问题,则须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和完善技术方案,必要时寻求外部技术援助。通过探究式学习,逐步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果树种植水平。
  5    参考文献
  [1] 秦雄志.网络时代成人教育中探究式学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16):3-6.
  [2] 黄梅花,张明俊.沃柑幼林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1):63-64.
  [3] 史豪.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4] 李浩波.沃柑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9,39(21):88-90.
  [5] 蓝玉琴,黄宏业.水果生产“周年管理技术”的编写和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93-1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