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新品种皖垦麦0622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皖垦麦0622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2017017。2018年先后通过河南、江苏二省备案。本文介绍了皖垦麦0622的亲本来源及组合、选育经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皖垦麦0622;选育经过;特征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3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17—2018年,皖垦麦062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受住了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多点试种表明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较强的田间综合抗性,尤其在稻茬地表现更为突出,一般较当地推广的品种增产1 500 kg/hm2以上。從各示范户实收产量来看,都在6 750 kg/hm2以上。其中濉溪县炮楼村一种地大户皖垦麦0622种植13.33 hm2,实收产量8 835 kg/hm2,较2017年增收1 500 kg/hm2。2018—2019年,中国种子协会“寻找高产小麦品种活动中”,皖垦麦0622实打实收,产量达12 046.5 kg/hm2,创安徽自育小麦品种通过第三方实产验收最高纪录,符合“丰年大增产,灾年不减产的育种目标”。皖垦麦0622的突出表现,是由其丰富的遗传基础所决定的。
  1    亲本来源及组合
  亲本为连麦2号/汴123(烟农19/tai8802)。皖垦麦0622的选育图谱见图1。烟农19、连麦2号都是2000年以后国审或多省审(认)定的小麦品种。现在还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其广适性、稳产性、适应性得到普遍认可。太谷核不育小麦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80年代进行遗传机理及不育性研究和定位(4DS),90年代应用于小麦育种。宿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前身)和全国农业科研单位一样,将太谷核不育应用于小麦育种。陕农7859育成后,品种的主要优点为千粒重高、长卵圆形、粒白、商品性好。回交3次后固定其籽粒性状;皖麦19(皖宿8802)审定推广应用,又用太谷核不育的7859作底子,转育成tai8802,当时定名为皖麦19-34系,该品系继承了陕农7859粒大质优的特点,但抗倒性和皖麦19相当,在生产上未大面积推广应用。从皖垦麦0622的亲本来看,其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来源于皖麦19、烟农19和连麦2号,籽粒性状来源于陕农7859,穗层厚的遗传基础是太谷核的性状多样性决定的[1-2]。
  2    选育经过
  2006年配置组合,2007年对F1进行观察,发现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确定为重点组合。2007年秋播,把该组合F1收获的种子单粒点播种植大群体,分离出高产、优质、抗倒、抗耐病的后代[3-4],种植约2 150株;2008年对F2代重点观察,发现该组合长相清秀、单株成穗率高、植株较矮、丰产性好。把优良单株拔出后,进行室内考种,保留13个籽粒性状较好的单株,分别编号0622-1、0622-2、…、0622-13,每个单株按种子粒数播种50粒/m,种成3 m行长、行距25 cm的株系谱,种植方法以后每年延续;2009年发现0622-1株系赤霉病轻,并作为重点株系,拔出优异单株,从中通过室内考种形成F4,其编号为0622-1-11;2010年,F5代0622-1-11-17中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表现优异单株保留;2011年用同样的育种方法,挑选出0622-1-11-17-2单株;2012年参加宿州市农业科学院预备试验,该品系赤霉病表现较轻;2012—2013年进行产量比较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品种选育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节点把握的较好。一是抗旱育种。2009年冬春连旱,连续逾130 d无有效降水,对后代单株根系选择较为有效。二是赤霉病基因累加。2010年、2013年2年赤霉病重发生,对后代材料的抗赤霉病有效基因积累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特征特性
  3.1    产量
  2013—2014年推荐参加安徽省联合鉴定,该品系平均产量9 739.5 kg/hm2,较对照皖麦52增产8.8%。推荐参加安徽省小麦(淮北)片区试。
  2014—2015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小麦区试,平均产量8 164.5 kg/hm2,较对照皖麦52增产8.38%,差异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
  2015—2016年继续试验,平均产量7 776.0 kg/hm2,较对照皖麦52增产7.79%,差异极显著,居C组第1位。8点汇总,8点增产。
  2016—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128.5 kg/hm2,较对照皖麦52增产4.86%。7点汇总,全部增产。   3.2    抗病性
  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指定鉴定单位提供(接种结果)。
  2013—2014年赤霉病接种鉴定为R;白粉病为MR;纹枯病为MS1。
  2014—2015年抗性鉴定结果:中抗感赤霉病(2.8MR2),中感白粉病(5MS);感纹枯病(44S1)。2015—2016年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3.2MS1),中感白粉病(5MS),感纹枯病(44S1)。
  3.3    品质
  区试主持单位指定试点送样(区试供样)。
  2013—2014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14.4%,湿面筋含量29.6%,沉降值49.4,硬度34.9,面团形成时间4.8 min,稳定性7.9 min,粉质质量指数107.5。
  2015年、2016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分别为838、809 g/L,粗蛋白(干基)分别为14.33%、14.85%,湿面筋(以14%水分计)分别为31.1%、32.9%,吸水量分别为57.1、58.8 mL/100 g,稳定时间分别为9.2、5.9 min。
  3.4    抗逆性
  为简单了解皖垦麦0622的抗逆性,笔者把该品种参加区试和生产试验的有关抗逆性的评述(其中倒春寒、倒伏、落黄、干热风的抵抗能力,结合品质结果和商品性、穗层)进行梳理,特别是生产上比较敏感的性状如冬季冻害、倒春寒、抗倒性、抗干热风、熟相及后期的籽粒性状等分别统计3年描述相同出现的频率(1年区试、1年生产试验的品种评价),比如抗倒春寒连续3年描述是较抗倒春寒(表1)。3年株高分别为86、80、78 cm。综合来看,该品种有较强的非生物胁迫能力。
  3.5    产量三要素
  2013—2014年产量三要素平均穗数为612万穗/hm2,穗粒数33.7粒,千粒重48.3 g;2015年、2016年平均穗數分别为705万、630万穗/hm2,穗粒数分别为27、31粒,千粒重分别为47、45 g;2016—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穗数600万穗/hm2,穗粒数33粒,千粒重44.5 g。
  4年试验结果:该品种有足够的穗数(600万穗/hm2以上)、较高的千粒重(45 g以上),从而为高产、稳产、广适提供了保障。
  3.6    生物学性状
  一是该品种对温度不敏感,生长温度相对较低。据研究,冬季、返青—拔节、拔节—抽穗的生长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占20%、40%、40%,较大的前期生物学产量为后期的高产奠定基础。因此,在参加试验过程中,能保证8%以上的增产幅度。二是分蘖大而整齐,拔节期二极分化快。进入试验程序后,穗数多点平均都在600万穗/hm2以上,有利于高产稳产;同时有一定的茎秆弹性,抗倒伏能力较强。三是穗披蜡粉是该品种的显著特点。目前就倒春寒(低温冷害)的抵抗程度,很大程度上与穗发育进度关系密切,穗披蜡粉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倒春寒(低温冷害)影响程度。因此,3年的结果都是较抗倒春寒。四是旗叶宽厚坚挺,对籽粒形成较为有利。从区试评价看,3年重复率最高的描述都是“籽粒角质、饱满,商品性好”,千粒重都在45 g以上,个别点超过52 g。五是穗层厚,3年一致。田间观察来看,穗层分布符合30%、50%、20%的比例分配。六是抗病性均衡。从接种结果来看,赤霉病中抗-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病指稳定在44。大田表现具有良好的综合抗性。
  4    参考文献
  [1] 李筠,王龙,任立凯,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的选育及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7(6):37.
  [2] 李钰,郑文寅,冯春,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下普通小麦烟农19幼苗FeSOD基因表达分析[J].作物杂志,2016(4):75-79.
  [3] 潘锦春,任淑年.陕农7859小麦高产生理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89(4):17.
  [4] 高燕,彭涛,成东梅,等.小麦新品种济研麦7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3):36-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