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方哲学视角下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的结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利用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的西方哲学框架分析中国传统养生思想资料,认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以一元的“气”做为其本体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为核心构建其认识论;以“重人贵生”为核心构建其价值论。
  【关键词】传统养生思想;天人合一;重人贵生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2-0081-003
  【Abstract】Using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composed of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axiology to analyze the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care though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care thought takes the unitary"qi"as its ontological basis.Constructing his epistemology with the world view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as the core;His axiology is built on the core of "valuing people and valuing students".
  【Key words】Traditional health thoughts;Unity of man and nature;Heavy one your living
  0 前言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围绕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部分展开。大多哲学家的研究体系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可以划入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部分中的一个或几个,这三部分构成的框架是本文所采取的西方哲学的视角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理论内容进行重新划分和构建。有利于理清养生思想体系的整体框架,为养生学科的构建和研究指明方向,便于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以“传统养生思想”为关键词搜索、查阅文献。利用多年收集的相关网络材料、专著。
  2 结果与分析
  中国古人在追求健康长寿的实践、探索中,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等思想的发展,不断受到影响和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其思想体系的构成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养生思想以一元的“气”做为本体论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物质性实体“气”构成了天地万物,气的运动变化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状态,这种观点将人的生命与宇宙万物的存在统一起来。人的生命存在与宇宙万物彼此呼应、息息相关;“气”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人的生命运动其实质也就是“气”的聚、散、有、无等变化。庄子认为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就是这种本体论的体现。气一元论思想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形态。
  2.1.1 气一元论思想解释了人体生命构成的质料因
  最本源的“气”——先天之气,也就是生命由以构成的那个“气”是生命的根基,古代养生思想里称其为元气,因此养护元气就是养生,养生离不开养气和补气这两个宗旨。道家认为生命枯萎是由于元气损耗所致;如果能保持元气充盈,则生命便会旺健。《难经·八難》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的精、神都受气的主宰,古代医学家李东垣在《脾胃论·省言箴》中认为“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2.1.2 气一元论思想为人体生命的盛衰变化提供了动力因
  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人体生、长、壮、衰、死全过程都受元气盛衰的影响。元气在人体内的存在状态决定人的生命状态,人体生命状态的存养应该依据元气的变化规律行事。以此为指导形成了气贵充盈流动、顺时以益气、谨食以助气、导引以行气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2.2 传统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为核心构建认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总的认识和看法。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人和自然构成宇宙的总体,人和自然应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了解掌握了宇宙的恒常法则就可以遵循其规律行事,人们行事就有法可依。按照这一认识论的指导人们在养生实践上形成了相应的方法论和思维逻辑。
  2.2.1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下形成整体把握的方法论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整体把握的方法论紧密联系。一方面认为“天人合一”的关系强调天人一致,将物质世界和人统一起来,天的规律本身就是人的规律,将天和人置于统一的规律指导之下。《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指出,人的生命活动要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人的生、长、壮、老就会合乎自然的规律。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天人相应,人和自然是可以相互作用和感通的,可以通过天人之间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来指导人的养生实践,需要指出的是人在这种关系中往往处在卑位。《灵枢·刺节真邪》提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体现出古代生命科学中利用外在宇宙规律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从而达到养生目的理论认识。
  2.2.2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下形成内倾和反观自心的思维逻辑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下,养生活动除了在方法论上要取法天地,在具体实践的思维逻辑上还具有内倾性和反观自心的趋向特点。因为个人内心的体验在细节上相对于外部变幻莫测的世界带有直观的确定性,所以在具体实践的指导上要向内追求。“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等,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注重向内返照自心,通过内心世界的体验,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带有主观唯心的意味。中国传统养生术在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继承了这一特点。首先在中国传统养生领域如导引、气功、禅法等理论指导上,出现了大量具有内向性特点的术语,如内息、内观、內炼、内养、内修、内功、内劲等等,俯拾皆是。此外,还有许多与“内”字想通、相关的词语,如守内、守一、反观、存思、存神、返本还元、意注丹田等等。其次在实践上,注重个人内向的、自我的身心体验,体验一种神奇的、超理性的境界,心理上要达到至虚至静,精神上要凝神于中、反观自心,着眼于养护、协调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内在生命力。   2.3 传统养生思想以“重人贵生”为核心构建价值论
  “贵人重生”是指天地万物在价值序列上以人最为尊贵,而人以今生今世良好的生存状态为贵。“重人贵生”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目标,很早就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之中,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天下莫贵于生”,《太平经》中倡导“人命最重”“寿为最善”,这些都是“重人贵生”价值观的体现。能实现“重人贵生”的目标在养生上就是实现了最高的善,于是以此为目标的养生实践态度、实践方法、实践标准也就成为实现这个价值论中最高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传统养生思想“重人贵生”的价值论推崇积极主动的实践态度
  重人贵生观为古代中国人在养生实践上提供了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实践态度。这一态度尤其体现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念之中,认为个人的寿命,能由主体决定,而不是由天地掌控的,肯定人能够凭借智慧和积极的实践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东晋葛洪所注的《抱扑子·黄白篇》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是最早对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西升经·我命章》也有类似的表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自魏晋以后这一观念广泛为养生家所接受。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言:“后天之弱者当之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但使表里无亏,则邪疾何由犯,而两天之权,不在我乎?”①从医学家的角度肯定了积极主动人能胜天的现实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表达出强烈的反对宿命论的观点。
  2.3.2 “重人贵生”的养生价值体系在实践标准上追求形神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和养生学十分重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由此提出了形神关系这一重要命题。养生学吸收融合了其中合理的学说,建立了形神统一的实践标准,以形神统一作为规范养生实践的标准,这个标准既不是质的标准也不是量的标准,而是价值的标准,养生实践以形神统一为善。“性命双修”“形神共养”的练养内容就是在形神统一的标准尺度下形成的。“性命雙修”与“形神共养”其实是一回事,强调养生实践中精神与形体要同步炼养和发展,“形神”或者“性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性”一般指人的性情、理性、意识,炼养心神为“性”;“命”则指人的生命、形体,也有观点认为“命”是以形体为舍的“元精”、“元气”,因此“命”保养本质在炼精气,但方式往往又离不开肢体活动,所以总的来说练养“命”离不开练养形体。
  2.3.3 “重人贵生”的养生价值体系在实践方法上强调动静适宜
  在形神统一实践标准的认识下古代养生实践强调动静适宜的实践方法。古人认为“心神宜静,形体宜动”,而神、形一体,因此这是形神共养,动静兼修养生观的体现。主动和主静两种不同的流派在中国养生思想史上,沿着动、静两个方向进行专门性的探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们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对动、静练养的度的认识上,因为这个度代表着实践方法的规范,方法只有符合这个规范才是善,才会有效果。主动派重在养形,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但动“不当使极耳”②“务于详和,挽仰安徐,屈伸有节。”③练习手段上以古代导引术为代表。主静派重在调养心神,认为“欲延生者,心神适恬静而无躁扰”④练习手段上以“坐忘”、“守一”等静功为代表。动静两派之间的理论和实践手段都不是相互隔绝的。养生实践带有极强的日常习惯的特点,主动派的动不“使极”“务于祥和”并不排斥主静派的“心神适恬静”,主静派的养神调心也不排斥运动可以促使气血畅达,增强生命力。主动和主静两派对“性命双修”“形神共养”的施行更多的体现在使动静兼修,动、静适宜理念深入到日常行为中去。
  3 结语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是古人在养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总结,但其中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内容,这一点在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均有体现。例如:基于气一元论思想形成的外丹术,基于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房中术,基于重人贵生思想追求的“心斋”、“坐忘”、“守一”、“存神”、“止念”、等神秘境界。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辩证的分析,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里面合理的成分,摒弃已经被证明了的伪科学的成分,继续探究那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的有效成分。
  注释:
  ①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2.
  ②范晔.后汉书[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③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④老子.道德经[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诸子集成·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杨寄林.太平经今注今译[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69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