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黔中不同播期水稻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4段分期移栽水稻(Oryza sativa L. )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气温、泥温逐日数据,同时测定了土壤pH、养分含量、机械组成、交换性盐基离子等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不同播期水稻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不同播期土壤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为适宜到丰富;交换性盐基组分中Ca2+比例最高;土壤组成以粉粒为主;5月9日移栽的水稻土壤中黏粒含量最高,对应的分形维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与Mg2+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关系数为0.953;有机质、全氮与N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H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极显著;速效钾与积温为显著正相关;黏粒含量在相关性分析中与多数指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针对不同播期进行的各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5月9日更适宜试验地点进行水稻移栽。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 )播期;土壤;理化性状;黔中地区
  Abstract: Soil of four stage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 transplanting were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soil at different sowing date. Daily data of air temperature and mud temperature were collected, and soil pH, nutrient content, mechanical composition and exchangeable base cations were measured. Through varianc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soil at different sowing dat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soil comprehensive scores at different sowing date were calcul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nutrient content was from suitable to rich. The proportion of Ca2+ in the exchangeable base component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soil composition was mainly composed of silty grains. The content of clay grains of rice soil transplanted May 9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corresponding fractal dimension was the largest.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K+ and Mg2+ was 0.953;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Na+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p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verage temperature, while available potassium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The clay content showed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ost index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for different sowing date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date for rice transplanting was May 9.
  Key words: sowing dat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據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生育期内的养分大约有 1/3 来自土壤,故有“水稻靠地力”之说。土壤是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存在并变化的开放型复杂体系,通过水、肥、气、热4方面的作用表现其肥力。土壤养分状况是土壤肥力的核心研究内容[1],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作为肥力特性的定量化指标[2]。通过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制定合理施肥措施,确保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从而实现维持或提高水稻增产潜力的目标[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受温度上升、日照减少与降水格局变化影响正在发生深刻改变[4],并且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比有利影响更为显著[5]。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 1.5 ℃可能会引起水稻减产2%[6]。贵州省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中心,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气候变化敏感[7],水稻受低温危害的风险也比较大[8,9 ],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2020—2050年粮食生产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会变得更加严峻[10]。因此,充分利用贵州省热量较丰富的气候特点进行水稻分期播种,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加强水稻生产、降低气候变化对产量带来的负效应具有积极意义[11]。本试验研究了土壤养分、分形维数、温度对不同播期水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当下贵州省水稻稳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贵阳市清镇市暗流镇,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中部、苗岭山脉北侧,境内海拔高差962 m,地形为典型的高原山地,土壤母质为紫色岩。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择 以10 d为间隔,从2018年4月29日至5月29日分4期对水稻进行移栽,品种为香早优2017,每播期设置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不小于30 m2,各播期的田间管理均一致。
  1.2.2 土样采集 2018年11月水稻收获后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采样前一周研究区未见雨雪,样品选择多云天气下,在1 d内完成采集。每播期的土样采集按“S”形分布,取样量1 kg,土壤样品采集深度控制在0~20 cm,去除其中的大块砾石与植物须根,分别进行编号,密封保存。
  1.2.3 土样测定与数据来源 土壤pH测定采用电位测定法(水土比2.5∶1);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碱解氮含量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含量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蓝比色法;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速效钾含量测定采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土壤机械组成测定采用吸管法;交换性盐基离子(K+、Na+、Mg2+、Ca2+)含量测定采用1 mol/L乙酸铵交换-原子吸附分光光度法[12]。气象数据(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地温、土壤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由贵州省气象局统一建设的农田小气候站采集。
  1.2.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借助SPSS 23.0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通过杨培岭等[13]提出的土壤颗粒重量分布计算分形维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播期温度
  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在其生长状况及生长量上,孕穗期高温阻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积累量和干物质在植物中分配比率,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14],一般而言,水稻全生育期温度在28 ℃左右最为适宜。适宜的泥温有利于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和土壤水分运动。试验中水稻从移栽到成熟,各播期经历的时间不同,播期越晚生育期越短[15]。由表1可知,≥10 ℃积温、≥10 ℃泥积温按照播期从早到晚依次减少;同一播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泥温趋势一致,不同播期中第二播期水稻自移栽至成熟阶段平均温度最高,第四播期最低。水稻根系在25~30 ℃的泥温中有利于根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增强矿质养料及水分的供应,水稻分蘖要求在20 ℃以上的泥温中进行。通过表1统计数据比较得出,第二播期相对更适宜,温度指标虽未达最优状态,但可以保障水稻生长不受高温胁迫。
  2.2 土壤养分
  土壤pH是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而表现出来的酸碱性质,其大小通过H+浓度的负对数来表示。它作为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母质状况。高产水稻田要求土壤为弱酸性到中性(6.0~7.0)。由表2可知,4个播期下土壤pH表现为第二播期>第三播期>第一播期>第四播期,pH介于6.22~7.36,第二播期、第三播期土壤为中性,更加适宜水稻生长。变异强度评价参照薛正平等[16]的3级评价法进行分析,即变异系数CV<10%,弱变异;10%≤CV≤30%,中等变异;CV>30%,强变异。各播期之间为弱变异,pH无显著差异。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核心,其数量和质量影响土壤性质,在维持土壤质量和控制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17]。土壤作为土壤养分的储存库和微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其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水平[18]。4个播期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47.80~75.83 g/kg,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第三播期(68.92 g/kg)>第二播期(62.55 g/kg)>第四播期(54.95 g/kg)>第一播期(53.45 g/kg)。依据养分分级标准(表3),各播期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丰富,变异系数为10.36%,各播期间无显著差异。
  水稻是喜氮作物,土壤氮丰缺与水稻稳产、高产密切相关。4个播期下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2.74~2.97 g/kg,第二播期(2.92 g/kg)、第三播期(2.93 g/kg)含量基本相当,略大于第一播期(2.81 g/kg)、第四播期(2.84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范围为179.29~215.81 mg/kg,含量表现为第三播期(206.40 mg/kg)>第二播期(204.74 mg/kg)>第四播期(198.38 mg/kg)>第一播期(182.61 mg/kg)。各播期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极丰富,含量间为弱变异,无显著差异。水稻收获后,水稻地下部分腐烂过程促进了有机物质累积,土壤对氮的吸附增强,土壤液相中铵态氮含量明显下降,進而抑制了氨挥发[19,20],同时能够降低NH4+淋洗,提高土壤中氮素含量[21]。同时应注意,有机质或氮素过量会导致水稻分蘖期延长,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造成颖花稀疏,影响产量,故认为第一播期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更适宜水稻生长。
  4个播期下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为10.10~39.52 mg/kg,含量表现为第一播期(37.70 mg/kg)>第二播期(22.85 mg/kg)>第三播期(14.45 mg/kg)>第四播期(10.85 mg/kg)。第一播期、第二播期水稻土壤所含有效磷丰富,第三播期、第四播期为最适宜。土壤中磷含量较高,其原因是南方土壤含有大量的无定型氧化铁、铝,对磷肥有极强的吸附固定作用,使磷肥成为难溶性磷,利用率极低[22],造成每年施用的磷肥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23]。另外,当有效磷含量低于60 mg/kg时不易产生淋溶流失是造成有效磷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24]。各播期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了强变异(CV为48.16%)。第三播期与第四播期之间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第一播期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播期,第二期土壤有效磷含量也极显著高于第三和第四播期。磷素适宜能够促进水稻根系发育,保障适时分蘖、抽穗,以第三播期为最优。   钾在植物体内流动性大,并且可以再利用。试验中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72.01~175.00 mg/kg,含量表现为第一播期(141.00 mg/kg)>第二播期(132.50 mg/kg)>第三播期(108.50 mg/kg)>第四播期(82.50 mg/kg)。第一播期、第二播期、第三播期水稻土壤所含速效钾最适宜,第四播期为适宜,各播期土壤速效钾为中等变异(CV为19.62%),各播期间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区土壤母质为紫色岩,由紫色岩发育的土壤表现出很高的供钾能力[25]。
  2.3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
  交换性K+、Na+、Mg2+、Ca2+是水稻生长必需营养元素,其含量与组成的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品质。如表4所示,各播期水稻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平均为26.48 cmol/kg,第四播期最高。交换性盐基组分中以Ca2+优势最大,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85.42%,其他离子占比依次为Mg2+(12.42%)、K+(1.28%)、Na+(0.87%),这与范庆锋等[26]的研究结论一致。土壤胶体中Na+、K+、Mg2+、Ca2+之间为互补离子[12] ,一种离子含量的显著增加直接导致了其他离子在盐基离子总量中所占比例的降低[27]。
  4个播期下土壤交换性K+含量平均为0.34 cmol/kg,范围为0.23~0.46 cmol/kg,平均含量关系为第一播期(0.39 cmol/kg)>第二播期(0.38 cmol/kg)>第三播期(0.30 cmol/kg)>第四播期0.27 cmol/kg)。各播期交换性K+为中等变异(CV为15.29%),各播期间含量无显著差异。各播期土壤交换性Na+含量平均为0.23 cmol/kg,范围为0.15~0.37 cmol/kg,平均含量表现为第三播期(0.31 cmol/kg)>第二播期(0.27 cmol/kg)>第四播期(0.17 cmol/kg)>第一播期(0.16 cmol/kg)。各播期交换性Na+为中等变异(CV为28.21%),各播期间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交换性Mg2+含量为3.29 cmol/kg,范围为2.80~3.71 cmol/kg,平均含量表现为第二播期(3.70 cmol/kg)>第一播期(3.50 cmol/kg)>第三播期(3.00 cmol/kg)>第四播期(2.95 cmol/kg)。各播期交换性Mg2+为弱变异(CV为9.76%),第一播期与第二播期无显著差异,第三播期与第四播期无显著差异,而前两期与后两期表现为极显著差异。各播期土壤交换性Ca2+含量平均为22.62 cmol/kg,范围为18.00~47.00 cmol/kg,平均含量表现为第四播期(33.50 cmol/kg)>第二播期(19.50 cmol/kg)>第三播期(19.00 cmol/kg)>第一播期(18.50 cmol/kg)。各播期交换性Ca2+为中等变异(CV为27.80%),含量无显著差异。
  2.4 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
  土壤机械组成是构成土壤结构体的基本单元,各粒级含量受成土母质影响深刻,同时与理化性质关系密切[28]。许多研究表明, 土壤分形维数(Dm)对表征土壤结构、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土壤透气性等[29,30]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划分标准,第三播期下土壤为粉沙质黏壤土,其余3个播期下均为粉沙质壤土。由表5可知,各播期土壤黏粒含量变异强度大(CV为78.25%),第二播期土壤中<0.002 mm的颗粒含量最高(7.46%),与其他3个播期相比差异极显著,对应的土壤分形维数(Dm为2.66)最大,一般结构良好的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应接近2.75[31],因此认为第二播期水稻土壤土体结构更优,因为土壤质地细,包含的小粒径土粒多,形成的微小孔隙也多,结构也更复杂,分形维数高,土壤肥力特性好;粉粒含量以第四期最高(86.34%),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播期,第二播期与第一播期、第三播期土壤粉粒含量之间差异显著,总体变异较弱;第一播期土壤沙粒含量与第二播期相当,同时显著高于第三播期、第四播期。Dm与粉粒和沙粒的离散程度远远大于黏粒,因此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32]。
  2.5 相关性分析
  不同环境因子的相互重叠并没有使土壤性质的分布呈现出相似的重叠趋势,反而使土壤性质的分布特征变得更为复杂[33]。由表6可知,温度指标中泥积温与积温为极显著正相关,平均气温与平均泥温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46;养分指标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H与各养分含量间均为正相关,相关性最强的为全氮含量,有机质与含氮含量为正相关,与有效磷、速效钾为负相关;盐基离子中交换性K+与交换性Mg2+含量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3,说明K+与Mg2+之间为协同,与交换性Na+、Ca2+为拮抗。一般而言,土壤中过量的K+会抑制Mg2+、Ca2+吸收,表明试验中K+含量达到了抑制Na+、Ca2+的水平,尚未影响Mg2+吸收的区间。(K++Mg2+)/(Na++Ca2+)值越大越有利于水稻生长,经计算第一播期该比值最大,交换性盐基离子配比最适宜。王国梁等[34]发现,Dm与黏粒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中黏粒与Dm为正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可能是应试土壤质地为粉沙壤,黏粒含量较低造成的。
  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及交换性K+、Na+、Mg2+与温度指标间为正相关。根系在土壤中腐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有机酸,如乙酸、丁酸等,造成土壤pH在一定程度呈下降趨势[1]。H+半径小,运动能力强,水化弱,因此具有强烈的代换能力,土壤胶体吸附的K+、Na+、Mg2+、Ca2+依次被交换后进入土壤溶液,先后发生淋溶。因交换性Ca2+含量高且代换能力强于K+、Na+、Mg2+,当H+浓度增加不显著时未造成对钙离子的代换,导致pH与交换性K+、Na+、Mg2+为正相关,与交换性Ca2+为负相关。有机质中富含腐殖质,后者因带有大量负电荷,对K+、Na+、Mg2+、Ca2+都具有吸附性,避免这些离子随水淋失,但是在相关性上表现出差异,其中有机质与Na+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与K+、Mg2+、Ca2+含量为负相关,可能是土壤中不同直径的胶体比例差异或团粒结构的特异性造成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也是引起全氮与交换性Na+显著正相关的原因之一。pH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极显著,速效钾与积温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土壤自由溶液中的K+浓度变小时或 K+相对于其他阳离子的浓度变小时,有更多的交换性K+通过解离或交换进入溶液中[12],所以交换性钾与速效钾为显著正相关,交换性Ca2+除与碱解氮为正相关外,与其他指标均为负相关。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凝聚能力为 Ca2+>Mg2+>NH4+>K+>Na+,可见,Na+是高强度的分散剂,会直接导致团聚体的破坏[35,36]。这说明土壤中K+、Na+的存在促使了土壤的分散作用,有利于黏粒的形成,引起交换性K+、Na+含量与黏粒含量呈正相关。   作为影响土壤中物质吸附和交换最重要的部分,黏粒有着土壤母质的矿物学特性[37],因而在相关性分析中与多数指标表现出较强的正向相关。
  2.6 主成分分析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以上分析,选取了泥温、泥积温、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K++Mg2+)/(Na++Ca2+)、分形维数这10个指标进行降维,得分系数矩阵如表7所示。可知全氮在第一主成分中的因子荷载最大,速效钾、(K++Mg2+)/(Na++Ca2+)在第二主成分中荷载最大。
  把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第 i 列向量除以第 i个特征根再开根以后就得到第i个主成分Fi的特征向量;将得到的系数向量与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相乘,然后就可以得出主成分Fi 的表达式;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播期主成分的综合值(F综合)[38],见表8。由表8可知,第二播期的综合得分最高,为最适播期。
  3 结论
  随着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期逐渐缩短。土壤养分含量为适宜到丰富,仅有效磷在不同播期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交换性盐基组分中Ca2+比例最高,第一、第二播期水稻土交换性Mg2+与第三、第四播期存在极显著差异。按照国际制土壤质地划分标准,各播期土壤粉粒含量最高,第二播期黏粒含量在各处理中最高,对应的分形维数最大。K+与Mg2+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关系数为0.953。黏粒与Dm为正相关,未达显著水平。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交换性K+、Na+、Mg2+与温度指标间为正相关。有机质、全氮与N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H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极显著,速效钾与积温为显著正相关。黏粒含量在相关性分析中与多数指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二播期为最适宜播期。
  参考文献:
  [1]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等. 水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规律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 土壤学报,2012,49(2):319-330.
  [2] 赵 来,吕成文. 土壤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以皖南地区水稻土为例[J]. 土壤肥料,2005(6):7-11.
  [3] 李 娟,赵秉强,李秀英,等.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44-152.
  [4] 矫梅燕.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 NO.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 姜 彤,李修倉,巢清尘,等. 《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3):157-166.
  [6] 熊 康宁,李 晋,龙明忠.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J]. 地理学报,2012,67(7):878-888.
  [7] CHEN Y, ZHANG Z, TAO F 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extremes on major crops productivity in China at a global warming of 1.5 and 2.0 ℃[J]. Earth system dynamics,2018,9(2) 543-562.
  [8] ZHANG Z, CHEN Y, WANG C Z, et al. Fu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its impact on rice yield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climatology, 2017, 37(14):4814-4827.
  [9] WANG P, ZHANG Z, SONG X, et 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nd rice yields in China: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future trends[J].  Climate change, 2014, 124(4): 777-789.
  [10] 赵俊芳,郭建平,马玉平,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及适应对策[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922-2930.
  [11] 凌霄霞,张作林,翟景秋,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2019,45(3):323-334.
  [12]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 科学通报,1993,38(20):1896-1899.
  [14] 谢晓金,张耀鸿,李仁英,等. CO2与夜温升高对郑单958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6,45(7):24-27.
  [15] 周建霞,陈晓阳,蒋梅巧,等. 播期对超高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杂交水稻,2018,33(4):45-48.
  [16] 薛正平,杨星卫,段项锁,等.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6-9.
  [17] 许淑青,张仁陟,董 博,等.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203-208.
  [18] 孙 燕,高焕梅,和林涛. 土壤有机质及有机肥对烟草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60-6161.   [19] 葛顺峰,姜远茂,彭福田,等. 春季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苹果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5):199-203.
  [20] 葛顺峰,周 乐,门永阁,等. 添加不同碳源对苹果园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3,27(2):31-35.
  [21] SINGH B P, HATTON B J, SINGH B, et al. Influence of biochars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 and nitrogen leaching from two contrasting soil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0, 39(4):1224-1235.
  [22] 沈仁芳,蒋柏藩.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J]. 土壤学报,1992,29(1):80-86.
  [23] 李庆逵, 朱兆良, 余天仁. 等.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4] 王淑英,胡克林,路 苹,等. 北京平谷区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环境风险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290-1298.
  [25] 曹文藻. 贵州土壤供钾能力与钾肥的有效施用[J]. 西南农业学报,1993,6(3):69-74.
  [26] 范庆锋,虞 娜,张玉玲,等. 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14,51(5):1132-1137.
  [27] 姜 勇,張玉革,梁文举. 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80-83.
  [28] 何腾兵. 贵州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5,1(1):85-95.
  [29] 赵文智,刘志民,程国栋. 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土壤分形特征[J]. 土壤学报,2002,39(6):877-881.
  [30] 胡小芳,胡大为,吴成宝. 土壤透气性及粘土颗粒比表面积与粘土颗粒粒度分布分形维数关系[J]. 土壤通报,2007,38(2):215-219.
  [31] 刘云鹏,王国栋,张社奇,等. 陕西4种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92-94.
  [32] 杨金玲,李德成,张甘霖,等. 土壤颗粒粒径分布质量分形维数和体积分形维数的对比[J]. 土壤学报,2008,45(3):413-419.
  [33] 魏孝荣,邵明安.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分布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710-2715.
  [34] 王国梁,周生路,赵其国. 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J]. 土壤学报,2005,42(4):545-550.
  [35] 刘晓静,郑宝山,王滨滨,等. 种植茶树对茶园土壤特性的改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25(S1):95-97.
  [36] 曾路生,高 岩,李俊良,等. 寿光大棚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与土壤团聚性关系[J]. 水土保持学报,2011,25(5):224-228,233.
  [37] 熊 毅, 李庆逵. 中国土壤[M]. 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8] 刘 艳. 北京市崇文区绿地表层土壤质量研究与评价[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85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