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云峰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高职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新兴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状,从专业核心内容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过程平台化、职业岗位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和制度保障几个方面探究符合数字创意产业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促使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全真职场演练相结合;思想道德与基本职业素养相结合;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关键词:职业岗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9-009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国内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并列的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作为数字创意重要基础,是一个宽口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相关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以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应用性、技能性和创新性的教学过程改革和探索,能力训练的同时重视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许多典型教育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影响较深,如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BE模式;以校企合作,由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教育,企业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的德国“双元制”模式;以帮助技术工人与工作岗位对接的EMS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我国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直尝试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该专业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如下。
  2.1 教学对象差异化明显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项综合型的技术,对学生的视觉审美,造型设计,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相关学习基础,而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着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会有过多的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比较吃力;部分学生接受过相关基础训练,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比较轻松。教学对象的差异化直接影响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师资力量薄弱
  我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起步短,专业教师比较短缺,大多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都是由相关专业或者是跨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学过程缺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扩展内容没有真正地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无法满足新时代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对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求。
  2.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时间短,基础薄弱,缺少基础设施;或者校内资源没有整合,在没有专家、行业、企业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引领下盲目扩建实训基地。二者皆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目的。
  3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路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占据的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转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需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要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相关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本,改变“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创造力弱”“操作技能差”等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未来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探索出符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3.1 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模块化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拓展课程几个部分。根据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需要和专业特点,与企业深度合作,融合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接相关职业岗位。利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重视理论课程与技能型实践课程的衔接,重视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探索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达到“重素质、精技术、懂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平台化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职业教育应该紧跟信息技术的步伐,以“互联网+”的思维,建立平台化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在学生进入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后,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在线化,解决学生实际专业问题;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帮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教学,毕业设计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真实工作岗位的案例制作设计作品,由作品代替毕业设计;整个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教师、学生和企业同时参与,通过平台记录,更好地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服务。
  3.3 建设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内,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对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培训;同时可将具体工作项目引入基地,在企业专家指导下,由学生分组完成。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建设学校实训基地,使其初步具有数字媒体制作完整流程的规模。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团队协助、爱岗敬业、创新意识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与职业岗位真实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就业质量。   3.4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重点突出企业元素,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結合的特点,让教师的角色更贴近职业工作实际。通过校内外相关师资培训项目,加强在岗教师的再培训、教师深人企业实践3,提高教师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模块授课,短期培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报告,讲座等,进行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成果转化为教学服务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和探索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
  3.5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符合专业教学模式的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实施计划的重要保障,基于新时代职业岗位需求的创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制度的支持,探索教学过程平台化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习、培训、毕业设计);激励学生参加各级别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促进教学的学分制制度;校内实训基地的相关制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制度;师资能力提升的相应制度。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相结合、课程与工作技能结合、教学与项目制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规章制度。最终达到教学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无缝对接。
  4 结语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明显提高,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重视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对接,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融合生产环境、生产项目、职业发展,满足学生对就业、创业能力需求,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燕,马韦伟,“双创”背景下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法的可行性探究[Jl.数码设计,2018(1):183-184.
  [2]郝倩,胡彬,“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2):45-47.
  [3]柏晨露,浅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Jl.亚太教育,2019(10):137.
  [4]杨雪,钱秉江.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究[Jl.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78.
  [5]喻小光,陈霞,陈婧,面向创新创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59-60.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0-03-0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9D668)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94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