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高校计算机通识课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统一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班化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结构化考试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了拓宽学习渠道、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过程考核的改革思路。以学习金字塔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计算机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方案,方案分为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学习和课后综合应用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线上和线下不同的学习活动。将此方案应用于计算机通识课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雨课堂;计算机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6-0151-02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adverse factors in general computer courses, such as uniform teaching procedure, redundant classroom capacity, structured examination format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f widening the learning channel,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examination. Furthermore, a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s been designed including self-study before clas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lass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after class. Through practice, this model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blend-learning; rain classroom; general computer course
  1 高校計算机通识课的开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基础工具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通过开展计算机通识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能力和基本的信息素养[1]。但在计算机通识课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统一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计算机通识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当前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步骤的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课堂的知识密度太低,基础差的学生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进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1.2 大班化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内容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展模式是“理论+实践”。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取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教学方法,实践课在机房进行,学生针对理论课的案例和练习题进行实践操作。受师资和机房资源的制约,计算机通识课采用大班式教学,一直存在着课时数不足、班容量大、课堂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1.3 结构化考试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匹配
  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2]。当前计算机通识课的考试形式大部分是纸质笔试或上机考试,考试题型多为结构化类型,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考查的目标侧重于识记层次,而对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2 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改革思路
  2.1 拓宽学习渠道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算机通识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将MOOC、微课、国家精品课等多种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和查漏补缺,自定步调的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2.2 创新教学模式
  打破原有的“满堂灌”型的教师讲授模式,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基于任务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合作,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创设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力。
  2.3 加强过程考核
  计算机通识课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应注重综合性,考核方式应注重多元化,加强过程考核,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项目完成度、实验操作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既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兼顾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
  3 基于雨课堂的计算机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根据美国学者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3],如图1所示,塔尖的“听讲”是当前计算机通识课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两周以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学习效率最低。接下来常用的“阅读”“试听”“示范”“小组讨论”“实践”和“讲授给别人”等学习模式的学习效率逐级提升。依据此理论,本研究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开始计算机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把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体现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3.2 方案构建
  学习活动设计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重要条件,结合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方案,方案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时间节点,分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又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类型,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按照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PPT课件、在线课程、导学案等学习资源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在线预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前测。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提供的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流程,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也要根据导学案和预习情况多方搜集资料,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2)课中—合作学习阶段
  课中采用面对面和雨课堂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在线签到功能对学生进行考勤,采用随机点名和弹幕互动功能引导学生针对关键知识节点进行头脑风暴,采用同步测试功能获取教学反馈,调整课程节奏。课堂中创设了作品展示和作品投票环节,每学完一章节的内容,学习者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品,如采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的演示文稿作品,采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的小程序等,作品的质量将作为平时成績的重要参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一直处于互动状态,保障了课堂的效率和活力。
  (3)课后—综合应用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需要采用思维导图工具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汇总,并经过具体实践将抽象的、静态的、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娴熟的操作技能。计算机通识课的课后作业一般不是结构化的测试题型,而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对任务的拆解、拓展和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脚手架”功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教学内容的真正内化。
  3.3 案例实践
  笔者在2019年担任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的教学工作,每门课程的授课班级均为两个100人以上的合班。为比较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差异,随机将班级分为混合式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通过对两门课程的期末上机考试成绩进行比较,混合式教学班的优秀率与及格率均高于传统教学班,如表1所示,但对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成绩在统计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而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混合式教学班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班。
  经过个案访谈,传统教学班对课程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坐在后排看不清教师的演示内容;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泼;老师讲得太快,跟不上、听不懂、记不住等。在混合式教学班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重要知识点的操作步骤录制视频推送给学生,课上采用雨课堂工具开展多种课堂活动,课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在线的答疑指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本研究中,虽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但是期末仍然采用全校统一的上机考试形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演练,而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监督、激励和调控功能,不断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计算机通识课程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熊福松,凌云,张志强.基于多维度协同教育理论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8):142-145+149.
  [2] 李凤云,李金双,张昱,郭志,柳秀清.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与评价模式的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4):61-63+67.
  [3] 陈维维.审视与反思:戴尔“经验之塔”的发展演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9-14+27.
  [4] 杜世纯. MOOC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通联编辑:代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15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