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崇左市旱涝变化特征及减灾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品建 覃瑞丹

  摘要 通过分析1953―2010年崇左市的降水数据,总结了崇左市近58年的年降水量变化特征以及旱涝灾害的变化,以2009―2010年为例,分析了崇左市极度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减灾对策。
  关键词 旱灾;涝灾;变化特征;影响;减灾对策;广西崇左
  中图分类号 X43;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85-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旱涝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1/2以上[1-2]。涝灾通常是指长期阴雨或暴雨后,由于地势低洼雨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农田积水或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的灾害。旱涝灾害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正常年份崇左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200 mm左右。由于全年夏季较长、冬季较短,农作物能够一年三熟,林木业尤为发达,在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中国素有“绿色宝库”之称。与全国的很多区域一样,崇左市也经常发生旱涝灾害。本文利用1953―2010年的降水数据,分析崇左市的旱涝变化特征,旨在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1953―2010年崇左市的旱涝变化特征
  对1953―2010年崇左市的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崇左市近5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1 mm,而且崇左市的降水旱涝分布很不均匀。1953年,崇左市的降水量高达1 878 mm,1986年和2001年的降水量也超过了1 700 mm,这些年份崇左市遭受了较严重的涝灾。1963年、2000年、2006年、2007年、2009―2010年的年降水量较少,分别为949.9、950.0、868.0、841.8、962.4 mm,这些年份极度缺水,出现明显的旱灾。从崇左市历年的最大降水量比最小降水量比率来看,最大降水量比最小降水量超出1倍以上,这说明崇左市发生旱涝灾害的程度较重。整体看,1953―2010年崇左市年降水量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其降水量以大约每10年40 mm的量级在减少。
  2 2009―2010年崇左市极度干旱天气及其影响
  2009―2010年崇左市出现了1次极度干旱灾害。这次旱灾具有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崇左市2009―2010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可以看出,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除了2009年10月和2010年3月这2个月的降水量减少近60%外,中间的4个月降水量减少高达90%,即在旱灾严重的4个月中,崇左市的降水不足历史同期降水量的10%。2009年8月以来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造成的秋、春、冬三季连旱,是崇左市自1951年以来第3个旱灾最为严重的年份,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生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水源枯竭、春耕难以开展。截至2010年3月底,全市7个县(市、区)的76个乡镇、2 327个村屯不同程度受灾。
  3 崇左市旱涝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3.1 加强组织,科学防旱、防涝、保种植
  旱灾发生后,应集中力量齐心协力进行科学抗旱。以2010年3月为例,2010年3月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崇左市万名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启动仪式,分别派13个工作队在基层一线指导农民进行抗旱、保春耕、保生产等工作;3月2日,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气象局启动4级抗旱应急响应,实行旱情统计周报制度,密切监测旱情发展;3月3日,市水利部门派出4个工作组深入各县(市、区)检查并指导抗旱工作。
  3.2 加强旱涝监测预警、天气过程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
  旱涝天气发生前后,崇左市气象部门与地方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旱情发展趋势,做好旱涝监测预警、天气过程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根据旱涝灾情的发展,加强与各个部门联动、共享和沟通信息。当旱灾发生时,要整合各个部门力量共同抗旱,并抓住有利天气形势,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旱情发生严重的地区,气候干燥,森林火险等级较高,要及时发布森林火险等级指数,提醒林业部门和相关部门增强防火意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3.3 做好灾后农业技术指导
  灾害发生后,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广“三避”、水肥一体化、滴灌、旱地育苗等先进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涝灾后要帮助农民解决农膜、种子、肥料等农资难题,及时调整农业种植制度,实行改种补种。根据农作物耐旱性差异,崇左市依托龙头企业,实施“林果上山、甘蔗下田、坡地剑麻”的种植结构调整,可利用荒山造林,好地好田改种原料蔗,把高坡低产的蔗地改种为耐旱性更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剑麻,对因干旱不能播种春玉米的田地要及时进行指导改种其他抗旱耐旱作物;并大力推广甘蔗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小锄低砍等实用技术,提高甘蔗保水抗旱能力[3-4]。
  4 参考文献
  [1] 唐亦工,郝松枝.关中地区旱涝灾害演变的时间序列分形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259-262.
  [2] 李洪良,邵孝侯,黄鑫.应用重标极差法预测农业气候干旱[J].人民黄河,2007(3):46-47.
  [3] 王芳,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4):2002-2004.
  [4] 李金义,银燕,张影,等.抚顺地区旱涝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11308-113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01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