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圆田螺特征特性及池塘人工养殖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明宝 陈斌

  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俗名田螺、香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田螺科、圆田螺属。在我国分布很广,以长江流域为甚,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中华圆田螺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效益十分可观,养殖技术日臻完善,因此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势在必行[1-4]。近10年来,江苏地区养蟹产业的迅猛发展,田螺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只靠自然生长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养殖户也开始在零星养殖,市场价格越来越高,苏州地区最高峰时达8~10元/kg,因此开展规模化池塘田螺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1特征特性
  田螺是杂食性动物,终生生活在淡水中,生长迅速,适宜水体包括池塘、湖泊、稻田和缓流河溪等,尤其喜欢饵料丰富、土质柔软的淡水环境。田螺的食物类型多样,有青苔、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泥土中的腐殖质、微生物,此外也喜食人工饵料,包括菜叶、麦麸、蔬果、动物下脚料、米糠等。田螺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20~28 ℃,15 ℃以下停止摄食,10 ℃以下入土冬眠,翌年春季水温回升至15 ℃以上,重新出穴摄食;当温度超过30 ℃时,田螺为了避暑,肉体缩入螺壳内,停止摄食,钻入泥土。
  2人工养殖技术
  2.1种螺来源
  人工饲养用于繁殖的亲螺,要求体圆、壳薄、色泽淡褐、个大尾钝、介壳口厣片盖完整、螺壳无破损、新鲜和活力强。种螺来源包括2个途径:一是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二是可在无污染的淡水水体中进行收集,如稻田、沟渠、湖泊、河流、池塘等。
  2.2自然繁殖
  雌雄螺同时放养,即可自然繁殖。长江流域一般在3—10月均可放养,种螺规格以60~80只/kg为宜,放养密度为1 950~2 400 kg/hm2。雌雄螺种按8∶(2~3)的比例进行搭配饲养。注意田螺雌雄区别,雄螺体小而长,末端向右内弯曲,其弯曲部分即生殖器,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雌螺体大而圆,头部左右两触角向前方伸展,大小相同,厣壳凹平。田螺每年3—4月开始繁殖,6—8月为繁殖高峰期。田螺系胎生动物,雌螺一般是分批产子,每只田螺每次可产15~35个小田螺,母螺产仔后,需翌年同期后才能再次繁殖。刚产出的小螺养6个月后可达3~5 g以上,9个月可达9 g左右。
  2.3池塘准备
  池塘一般要求水深0.8~1.0 m为宜,pH值7.5左右,溶氧5 mg/L。池塘底泥保持厚度为10~15 cm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种螺放养前2~3 d,沿池塘堆肥(粪)3.0~4.5 t/hm2。池塘面积无特殊要求,面积大的可种植一些水花生、水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 d左右,全池施生石灰1 125 kg/hm2清塘,3~4 d后在池塘四周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池塘养殖中可搭配花白鲢夏花鱼种1 500~2 250尾/hm2。
  2.4科学投饵
  田螺人工池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及其底质有机物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人工饲料以畜禽动物内脏、杂鱼杂虾、青菜、米糠、麦麸、豆粉等粉碎后的混合物为好,辅以商品饲料投喂。在适宜生长水温20~28 ℃,每天投喂2次,日投饲料量为螺体重的2%~3%。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一般在水温15~30 ℃,日投喂量为螺体重的1%左右,每7 d投喂2~3次。当水温高于30 ℃或低于15 ℃时,少投或不投,投喂时沿池塘四周投放。
  2.5水体调控
  人工养殖田螺,要求养殖户注意调控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30 cm左右,水质过肥时则要进行换水,若水质偏瘦则要增加肥料。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水,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偏高。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定期泼洒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1 m水深用量为150~300 kg/hm2,每隔7 d泼洒1次,可以有效增加水体钙含量,调节pH值。寒冷天气,当水温降至10 ℃以下时,田螺钻入泥土冬眠,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塘仍需保持水深10~15 cm,一般每7 d换水1次,以保持水体中适当的溶氧。有条件的池塘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 cm左右。
  2.6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巡塘,在养殖过程中,如螺体已经缺钙,则表现为螺厣四周有螺肉挤出,此时注意补充钙含量。饵料生物不足时,螺厣吸入螺壳内较深,应增加投喂。及时检查饵料生物丰欠情况、田螺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质肥瘦状况等。在田螺产仔阶段,为了防止仔螺钻入其中致死,应当经常翻动成堆状的粪肥。此外,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严格禁止鸭、鹅等禽类进入田螺养殖池,以保护田螺生长。及时清除水中杂草等杂物,防止蛇、鼠、鸟等敌害侵入。
  2.7病害防治
  田螺生存能力强,很少有病害发生。平时注意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便于杀菌、补充钙质及调节pH值。可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治疗螺壳表面附的藻类和固着类纤毛虫,具体方法:全池泼洒浓度为5 mg/L的福尔马林,24 h后进行大量换水;或在换水后全池泼洒浓度为0.5 mg/L的高锰酸钾。
  2.8收获和捕捞
  饲养8个月基本可达上市规格。当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产出仔螺,个体体重可达8~10 g,到翌年3—4月可达到10~20 g,一般池塘养殖产量可达15.0~22.5 t/hm2。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收获和捕捞田螺,留足50%~60%种螺用于翌年繁殖,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小螺继续留在池塘饲养,其他成螺陆续捕捞上市。每年清明前后捕捞的田螺肉味最为鲜美,采取带水抄网捕捞和设置地笼的方法;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傍晚在池塘四周放置浸湿的草把,翌日清晨在草把上捡拾;水温较低的冬秋季节,一般进行干塘捕捞。在捕捞操作时,要尽量避免损害小螺及种螺。为保证池塘田螺正常养殖,高峰期间,田螺怀胎产仔阶段(6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严禁捕捞。田螺不宜带水运输,只能干运,否则会引起缺氧死亡,同时注意运输时气温不能过高或过低。
  3参考文献
  [1] 林桂寿.人工养殖田螺技术[J].科学养鱼,1989(5):16-17.
  [2] 刘承训,马彦江.养殖田螺新技术[J].农村天地,2003(9):19.
  [3] 黄富友,苏小平,赵书贤,等.田螺池塘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4(2):47-49.
  [4] 郭津伍.田螺的人工养殖[J].农资科技,1999(1):25-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202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