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剑 李永平 邵军 彭小虎 闫健全

  摘要 对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发生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以为当地稻管蓟马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管蓟马;危害特征;防治措施;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24-01
  稻管蓟马又称禾谷蓟马(学名Haplothripsaculeatus;gracethrips,rice thrips),广泛寄生于禾谷类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在全国大部分稻区均有发生,为南方稻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汉中稻区2003年首次发现稻管蓟马危害,城固县2007年在文川镇文西村一组水稻上发现稻管蓟马,随后稻管蓟马在城固县文川、龙头、崔家山、柳林、沙河营、五郎等镇呈点片状发生,属水稻生产上新发现的偶发性害虫[1]。一般发生田块水稻减产20%~40%,发生严重田块水稻减产50%~60%,甚至导致全田绝收。2000年后稻管蓟马在城固、汉台、勉县、南郑、洋县等县普遍发生,且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逐渐上升成为汉中稻区常发性主要害虫,其孤雌生殖性、危害隐蔽性、发生偶然性是预测预警及精准防治的最大困难。
  1 危害特征及识别方法
  稻管蓟马在汉中稻区主要发生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杨花期,危害花器和穗粒,引起籽粒不实。发生早而严重的田块,植株枯心不能正常抽穗,生育期明显推迟。颍壳变为褐色,不能闭合,扭曲畸形,空粒不实;发生迟的田块,大多数株高正常,颖壳不闭合,穗粒扭曲畸形,不能结实。严重时稻穗不能正常抽出,引起籽粒不实。
  由于受害植株表现症状与病害相似,加之稻管蓟马虫体微小难以发现,因此有些群众误以为是水稻病害或以为是种子质量问题所致。8月中旬至水稻收获前,采集受害稻穗,在白纸上抖动,将跌落物收集后,可见稻管蓟马成虫;有时剥开剑叶叶鞘,亦能发现稻管蓟马成虫。为准确识别,可进一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确认虫体[2-3]。
  2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2.1 形态特征
  稻管蓟马属缨翅目管蓟马科害虫。成虫体长1.5~1.8 mm,黑褐色,头长方形,刺吸式口器,前翅透明,腹末呈管状,触角8节(稻蓟马触角7节),若虫同成虫体形相似。
  2.2 生活习性
  据近年来调查研究,稻管蓟马在汉中稻区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危害,但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数量少,危害轻,且主要以稻蓟马发生危害为主。水稻前期叶片常出现灰白色斑点或失绿、叶尖卷枯等症状是由稻蓟马发生危害所致,而非稻管蓟马所致。稻管蓟马在汉中稻区多发生在水稻扬花期,成虫习性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在颍花内取食、产卵繁殖,使被害稻穗出现不结实、颍壳畸形、不闭合。成虫强烈趋花,若虫取食水稻繁殖器官对其发育有利。
  2.3 生活史
  据资料报道,稻管蓟马1年发生8代左右,以成虫在稻茬、落叶及杂草中越冬,早春危害小麦,以后转入水稻,常成对或3~5只成虫栖息于叶片基部叶耳处,卵多产于叶片卷尖处。若虫和蛹多潜伏于卷叶内,成虫稍受惊即飞散。雌成虫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成虫产卵于颍壳或穗轴凹陷处,孵化后在穗上取食,危害花蕊及谷粒,扬花盛期出现虫量高峰。卵期4~6 d,1~2龄若虫7~12 d,3~5龄若虫(即预蛹、前蛹和蛹)3~6 d,雌成虫存活期34~71 d。每雌虫产卵15~20粒。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对若虫发育有利。成虫强烈趋花,一旦植物开花,成虫立即飞集于穗花上活动,当花谢后又迅速迁到其他开花植株或另一种开花植物。成虫在复穗状花序植物(如小麦)的产卵量似多于圆锥花序植物(如水稻)。
  3 发生特点
  具体包括:①发生世代。汉中稻区年发生8~10代,繁殖快,世代多。②越冬虫源。该虫具有虫体小、繁殖快、危害大、识别难四大特点。成虫在稻桩、落叶及杂草中越冬,开春危害小麦,以后转入水稻。③寄主作物。广泛寄主于水稻、小麦、玉米、稗草、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等。④发生时期。在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杨花期大量发生,危害花器和穗粒,造成颖壳不闭合、穗粒畸形、不能结实。严重时稻穗不能正常抽出,引起籽粒不实[4]。
  4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制定防控预案,准确识别稻管蓟马,落实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把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汉中稻区稻管蓟马防控的重要对策。
  4.1 农业防治
  冬春季清除田边杂草,特别是秧田附近的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同一品种、同一类型田应集中种植,改变插花种植现象;受害水稻生长势弱,增施肥料可使水稻迅速恢复生长,培育和移栽壮秧,增强抗性,减少损失。
  4.2 生物防治
  施药时注意保护稻田蜘蛛,维持蜘蛛种群数量,保持生态平衡,发挥天敌作用。
  4.3 化学防治
  4.3.1 防治时期。在秧田期拔秧前3 d,结合施“送嫁药肥”用杀虫剂在本田防治1次;插秧后1周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1次大田稻管蓟马;水稻生长中后期是防治重点,视发生情况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一般对未发生过的田块,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7月中下旬)预防1次;对上年发生轻的田块,宜防治2次,分别在7月中旬和下旬各防治1次;对历年来发生严重的区域要防治3次,分别在7月上旬、中旬和下旬各防治1次[2-4]。
  4.3.2 防治药剂。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 g/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或35%吡・杀丹可湿性粉剂60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
  4.3.3 关键施药技术。一是选用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虫剂。由于稻管蓟马虫体微小,活泼善飞,用药时最好集中连片防治,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喷药时从田四周向中间包围式喷雾,防止其迁移到未施药田块。二是高温季节施药应避开高温时段。夏季 7―8月属高温季节,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应在10:00前和16:00以后喷药,喷药后4 h遇雨,应补喷。三是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选用的农药品种要标靶性强,用药量要准确,不能任意加大和减少用药量。轮换交替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在水稻的1个生长周期,1种农药只允许使用1次。四是对水量要足。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片宽大,植株茂密,对水量应在750~900 kg/hm2才能满足全田均匀喷雾,同时在喷雾时注意兼顾水稻中下部叶片。
  5 参考文献
  [1] 张文明.水稻[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4:147-149.
  [2] 刘涛,马殊.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的发生与防治[J].汉中科技,2014(4):33-34.
  [3] 张清河,王胜华,丁义坤.稻管蓟马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8):37.
  [4] 王志勇.稻管蓟马对柑桔的为害观察与防治[J].浙江柑桔,1992(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766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