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草地螟的生态防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草地螟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1997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发生过一次较为严重的草地螟危害。草地螟主要对亚麻、大豆、油菜、甜菜、蔬菜等农作物产生危害。由于草地螟发生的数量大、面积广、时间较长、活动量较大,有必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一、草地螟发生情况
  
  1、发生面积。草地螟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张家口是草地螟的常发区,其中又以坝上四县的发生最为严重。坝上地区的主栽作物种类,除春小麦外,亚麻、甜菜、大豆、油菜、胡萝卜、马铃薯等数十种作物受到严重危害,给全市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2、发生时期。坝上地区草地螟越冬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在杂草上出现,7月初在亚麻、豆类上发生为害,高峰期为7月5日至中旬,幼虫为害期持续一个月左右。
  
  二、草地螟危害特点
  
  1、幼虫的广食性,可取食为害30余科200多种植物,以取食双子叶植物(如灰菜、大豆、甜菜、亚麻)的幼虫成活率较高,发育较快,蛹量较大。受害作物叶片被咬成网状,田间呈一片白色。
  2、成虫的迁飞性。可造成一个地区种群的突增或突减。另外。成虫还具有群居性、趋光性及发生的集中性。
  3、幼虫有迁移为害习性。草地螟幼虫通常是在藜科、蓼科杂草上发生,然后再转移到作物上为害。幼虫从杂草地以及被吃光的农田群体转移到其他地块为害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4、成虫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卵一般被产在蓼、灰菜、猪毛菜等近地面的叶片背面,单产或聚产,卯粒5~8个排列成覆瓦状。
  
  三、生态防治措施
  
  由于草地螟是一种周期爆发的迁飞性害虫,常出现发生幼期隐蔽、不易被发现,后期爆发难以控制的局面。所以根据其发生危害规律,搞好虫情监测,及时预测预报发生期是做好草地螟防治工作的前提。预测既要根据虫源区的虫量,又要根据发生区的气象条件和作物长势。总结张家口市近两年的防治经验,在草地螟发生周期内,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可将草地螟造成的为害降到最低点,收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
  1、灯光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多点开灯诱杀成虫,从而降低草地螟成虫的种群数量。另外,利用草地螟成虫群居的习性,在荒地、路旁、林带等成虫集中的地方喷洒杀虫剂防治害虫,也可有效地减少幼虫的危害,
  2、锄草避卵。利用草地螟成虫对产卵寄主的选择性,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盛期来临之前(成虫产卵前),统一除掉农田、地边的灰菜、猪毛草等杂草,对减少成虫的落卵量及减轻幼虫的危害可发挥重要作用。该项措施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事半功倍。
  3、药剂围歼幼虫。在幼虫3龄前,用化学农药挑治幼虫。由于草地螟幼虫在3龄前虫体小、食量低、为害轻、聚集度高、虫网尚未形成,用少量的农药进行挑治,既能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又能防止产生药害。在具体操作上采用“划圈施药技术”,即先用药剂封闭田块四周,然后逐渐向里推进,以防止大龄幼虫扩散为害。幼虫在3龄以后,即开始群体迁移为害,此时,实施挖沟(深、宽各为40厘米),或撒药带(宽3~5米),可防治幼虫从受害严重的地方向未受害地带扩散。防治指标为10~30头/平方米,推广使用的药剂有25%快杀灵或辉丰快克及4.5%高效氯氰菊脂等高效低毒农药,每亩用药30~4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4、中耕破茧。草地螟幼虫老熟时,便停止取食钻进为害场所土表作茧化蛹和羽化。虫茧常在土表1~5厘米外。在防治过程中,要在草地螟一代幼虫严重为害田及时采取中耕、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促进受害作物恢复生长,减轻损失,同时也破坏了草地螟幼虫营造的土茧,可防止其再度羽化成虫(或滞育越冬),从而达到恶化草地螟一代幼虫入土作茧的生态条件,减少下一代虫源的目的。
  
  刘广雷 梁玉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08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