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杂草稻危害和控制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杂草稻发生原因出发,着重阐述杂草稻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杂草稻;危害;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2-0014-01
  
  杂草稻(Oryza sativa L)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经自然选择和人工干预而产生的兼野生稻和载培稻特性的中间型水稻类,又称野稻、橹生稻、杂稻等,因其种皮为棕红色,也称之为红米稻。多数杂草稻其生育繁殖已脱离劳作控制范围,由于长期处于恶劣的野生状态中,经受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选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变异性较强,同时通过长期的自然异交、选择,存在着不少特异性状,如抗病、耐寒、耐旱、耐盐碱等,具有落粒性和休眠特性。由于杂草稻与载培稻有着较密切的伴生影响,因此,积极控制杂草稻的危害,稳定栽培稻生产安全,合理利用杂草稻的种质资源进行栽培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
  1杂草稻发生的生态成因
  1.1自然选择使杂草稻获得较强的适应性
  杂草稻的起源主要可以归纳为3种途径:1)栽培稻个体间通过杂交、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等产生野生性状即返祖遗传;2)野生稻和栽培稻种间杂交产生的后代;3)栽培稻祖先靠种子繁衍、异交和伴生遗留下来。杂草稻除了具有适应野生环境的特性以外,在特定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还获得较强的抗逆性,如耐低温、耐渍水、耐盐碱、耐旱、抗病等。
  1.2农事操作促使杂草稻传播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远缘杂交或回复突变产生后代的概率并不高,而在一个后代个体中同时获得休眠性强和易落粒等适于野生习性的概率更小,杂草稻能迅速蔓延,主要由农事操作不当等人为措施造成的。近年随着稻麦免、少耕技术和轻简栽培措施的推广应用,免、少耕田的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耕翻深度也越来越浅。从耕翻过渡到浅旋耕种麦、栽秧,使杂草稻落粒处于浅土层得以萌芽生长。
  2杂草稻危害
  2.1造成水稻减产
  杂草稻已成为全世界都有发生的杂草,对水稻生产产生危害。杂草稻与栽培稻相伴而生,由于其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因此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稻田中处于与栽培稻竞争生长资源如阳光、水分和养分的优势地位,主要造成有效穗减少,每穗实粒数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了栽培稻的产量,降低了粮农的收入。据调查,杂草稻危害仅次于稗草和千金子,一旦造成危害可使水稻减产高达61%。
  2.2降低稻米品质
  杂草稻稻米呈红褐色,适口性差,降低了栽培稻稻米的外观品质、等级与商品价值,已成为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污染物。据报道,2000年黑龙江省因杂草稻的影响造成稻米品质下降的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人民币。杂草稻一般具有红色的糊粉种皮,为了除去它的色素糊粉层需要强力研磨,结果导致碎米率增加,从而降低了稻谷的出米率。
  2.3产生更加有害的杂草稻类型
  在自然选择中或转基因物种的推广使用中,对于害虫或疾病抗性基因的漂流转入可能增强杂草稻的竞争优势,将会产生更加有害的杂草稻类型。
  3杂草稻危害控制措施
  3.1从种源控制种子纯度
  采用高纯度种子是防止杂草稻蔓延的最基本措施。育种、种子生产等单位要严格控制杂草稻作为种源侵入原种田、良种繁殖田,必须把握原原种和原种的纯度,保证其不受杂草稻的污染。无论是良种生产者还是种子管理部门都要加强种子生产、销售流程的质量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杂草稻侵人生产过程。国家检疫机关、种子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种子繁殖田的检查和监管,建议有关部门将杂草稻列入有害生物而加以控制。
  3.2植物形态学剔除
  利用杂草稻与栽培稻在植物形态学上的特征差异剔除杂草稻,控制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和后代繁殖,把杂草稻扩散程度控制在不给水稻生产造成大的影响范围内。在水稻浸种前可根据种子形状的差异,如常规梗稻为团粒,一般杂草稻籽粒细、短,粒形较小,播种前剔除杂草稻,提高种子的纯度。在水稻浸种过程中,一般的籼性杂草稻颖壳经浸泡会发红,与栽培稻的差异明显,也可剔出。还可利用杂草稻的早熟、落粒、营养生长期旺盛、簇生分蘖成穗多等特征,在生育阶段将其拔除。如秧苗期杂草稻植株比栽培稻高大些,因此对秧田特别高大植株鉴别后拔除。拔节后杂草稻生育进程加快,抽穗早,植株茂盛、叶片宽大,明显凸现于田间,很容易鉴别拔除,减少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长竞争。栽培稻抽穗灌浆后,杂草稻植株矮、簇生、成穗多、籽粒细短,具有明显的籼性特征,发现后要及时拔除并带离田间,防止其早熟落粒,污染下茬水稻。
  3.3采用合理轮作换茬方式栽培水稻
  持续水稻少(免)耕连作不可避免地受杂草稻的干扰,特别在采用直播栽培比较多的地区。因此对杂草稻发生比较重的田块,在前茬收获后进行深耕,耕翻深度10cm以上,将土壤表层的杂草稻种子埋到下层,控制其萌发。对于杂草稻发生率达到50%以上的水稻田块,建议改种其它作物,及时拔除杂草稻,以压低田间基数。调查表明,采用翻耕、深旋种麦后夏季再麦套稻,可有效控制杂草稻的危害,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对杂草稻发生较重的麦套稻、直播稻田以及采用麦套稻、直播稻栽培方式2年以上已有杂草稻发生的田块,应及时改为抛栽稻、移栽稻或机插稻等栽培方式,以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对发生杂草稻的直播稻田,如要继续直播水稻,宜采取耕翻后直播的方法,也有利于控制杂草稻的发生。
  3.4化学防除
  由于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相似性,限制了用除草剂有选择性的控制杂草稻。国外有过在直播稻田应用除草剂控制杂草稻的研究,通常是在播种前先通过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进行整治,然后灌水以促使杂草稻萌发,再施用除草剂对杂草稻进行灭杀,然后播种。这种方法在意大利、哥伦比亚被较多的应用,但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加里福尼亚州采用深水淹灌结合使用除草剂禾大壮有效地防治了杂草稻,而在南方采用水稻与大豆轮作,结合在大豆田使用杀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除草剂,显著降低了杂草稻的危害水平。但长时间使用同一种除草剂,杂草稻也会对它产生抗性,更何况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还存在着基因交流。我国目前稻田杂草防除主要依赖化学除草剂,而杂草稻的防除还缺乏有效的化学除草剂和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惠哲,玄松南,王渭霞.等.丹东杂草稻种子的耐冻能力和低温发芽特性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109-112.
  [2]许聪,吴万春.杂草稻的分类地位和利用途径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2):146-151.
  [3]余柳春,A.Martin Mortimer.杂草稻落粒粳的抗逆境特性研究[J].中国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717-720.
  [4]潘学彪,陈宗祥,左示敏.等.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治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07,(4):52-54.
  [5]马国兰,刘都才,刘雪源.杂草稻的发生及其控制措施[J].杂草科学,2008,
  (1):1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39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