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豆野螟对豆科蔬菜的为害及其防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豆野螟是豆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俗称豇豆荚螟、豇豆螟、豇豆钻心虫、豆荚野螟、豇豆蛀野螟等,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在国内大部分豆科蔬菜产区都有分布。因该虫是钻蛀性害虫,防治适期极其短暂,一旦错过,药剂很难对其发挥作用,因此,应根据其为害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将其消灭在蛀入花器、豆荚之前。
  
  一、为害特点
  
  豆野螟是一种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豌豆、菜用大豆、赤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主要以幼虫为害作物的花蕾及豆荚,蛀花可造成落花落蕾,蛀幼荚可造成落荚,较大的豆荚被害后产生蛀孔,蛀孔内外堆积大量粪便,使受害豆荚味苦,产量和品质降低。一般田块蛀荚率在20%~30%,严重受害的田块蛀荚率可达60%以上,并且其为害程度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二、发生规律
  
  豆野螟在我国北方地区1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发生4~5代,南方地区发生代数更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中下旬发生,第二代在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发生,第三代在7月发生,第四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发生,第五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发生。各代有明显的发生期,在第四、五代之间有不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每年6~10月是幼虫为害盛期,尤以7~8月为害程度最重,6月底前和9月上中旬后为害较轻。
  幼虫分5龄,体色为黄绿色,初孵幼虫先进食卵壳,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从花瓣缝隙钻入或直接蛀孔进入花内,取食雌、雄蕊,常会造成落花。1~2龄幼虫主要为害花朵,在花朵内发育至3龄后能吐丝下垂或短距离爬行转移为害,一般1荚1头幼虫,少数1荚2~3头幼虫。老熟幼虫爬出豆荚后钻入浅土层中作茧化蛹。成虫是中等大小的蛾子,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大多散产于花蕾、花瓣上,其次在苞叶、花托上,少数产在嫩荚、嫩叶和叶柄上。
  气温较低、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不利于各虫态发育,虫口密度低,为害较轻;反之,较高的温湿度有利于豆野螟的发育生长,为害就重。少毛的豆科蔬菜品种受害比多毛的品种重。豆科蔬菜开花结荚期与幼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的受害就重,反之则轻。一般直立矮生有限花序的豆科作物,因花期短,所以受害轻;而蔓生无限花序的豆科作物,由于花期长,所以受害就重。
  
  三、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为“做好预测预报,突出早治巧治”。
  1. 做好虫情预测,掌握防治适期。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豇豆田或其他豆类作物田块1~2块,自作物始花期随机取样调查花朵100朵左右,调查花蕾被害数与百花虫数。在花蕾被害率达到10%或百花有虫15头时即需要喷药防治。最佳防治适期一般是在豆野螟成虫产卵高峰后5~6天或1龄幼虫发生高峰后2~3天。
  2.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花、荚,将所收集到的花、荚等物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虫源,防止幼虫转移为害。冬前最好能够耕翻冻垡,以减少田间虫源。
  3. 灯光诱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4. 覆盖防虫网。覆盖防虫网,可有效切断虫源的传播,对豆野螟有一定的防效。
  5. 药剂防治。豆科蔬菜花期最易遭受豆野螟为害,因此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早治”就是在作物开花初期或现蕾期就要注意防治。喷药适宜时间在早上花朵开放时。“巧治”则是采取“治花不治荚”的方针。应在豆野螟没有钻蛀豆荚之前喷药防治低龄幼虫,否则防效较差。如豆荚期施药,在傍晚豆野螟活动时防治效果最佳。药液应重点喷洒在花蕾、花朵和嫩荚等部位,落地的花、荚等也要喷到。要连续防治2~3次,防治间隔期视虫情而定,一般为3~7天。可选用的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4.5%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1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1000倍液,10%除尽乳油2000倍液和15%安打悬浮剂3000倍液。不同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 邮编:215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44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