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杂草稻的发生与防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介绍杂草稻在东港市的发生情况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其传播途径(自然脱落、灌溉和种子传播),并提出防除方法(播前药剂封闭、严格种子携带和人工拔除),以为杂草稻防除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草稻;传播;途径;防除;辽宁东港
  中图分类号S51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0-0171-01
  
  杂草稻又称稆生稻,是一种不种自出的野生稻。其在水稻田中产生,成熟后稻粒自然脱落,又称为落粒稻。由于在水田中生长秋后无收获,等同于田间杂草,所以农业专家和学者将其归为杂草类,定名为杂草稻。
  1杂草稻在东港市的发生情况
  东港市于1996年首次发现杂草稻,在未采取防控措施的情况下,迅速扩展蔓延,到2000年全市所有地块或多或少都可见杂草稻。虽然采取人工拔除和剪穗措施,但效果很差,到2002年全市5.33万hm2水田,有30%的水田杂草稻发生率占20%~30%,最严重地块达50%,使水稻无法回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全市专业人员组成了对杂草稻防除研究专家组,利用2年时间成功研究出防除技术,即化学除草剂插前封闭、消除流通渠道种子携带和人工割除与拔除杂草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运用到生产实际,到2008年,全市彻底消除了杂草稻。
  2杂草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杂草稻前期长势与水稻相似,无法除掉,与水稻争水、争肥、争光。后期其长势比正常水稻高一头、深一色,如果杂草稻较多的地块,根本见不到常规水稻,全部被杂草稻遮掩,严重影响了常规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水稻产量[1]。
  据多年调查结果,杂草稻百穴发生率在30%以下时,减产率与发生率相吻合,即30%的发生率,减产幅度就为30%;如果发生率超过30%,随着杂草稻发生率的增加,水稻减产率增加更大;一般情况下,杂草稻百穴发生率在50%左右时,水稻减产幅度将达到60%以上;杂草稻百穴发生率达到60%,则水稻无法回收[2]。
  3杂草稻扩大蔓延的主要途径
  3.1自然脱落传播
  这是近距离传播,也是最严重、速度最快的传播途径。当杂草稻成熟后其稻粒会自然脱落,即使人工割穗时也会有大部分脱落到稻田之中,再随农事作业在本田块进行传播[3]。经过多年调查,每穴杂草稻7~10穗,落地成粒200~300粒,经过一冬的冻、雪等作用后,春季能够出苗的有100粒左右,在田间就可形成100穴。这样田间发现一穴杂草稻,第2年就将成100穴,如不采取防除措施,将会在田间迅速蔓延。
  3.2种子传播
  这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东港市5.33万hm2水稻,每年都有80%~90%的面积进行品种更新和串换,若种子中混有杂草稻种子,就会形成局部和大范围的蔓延。虽然种子管理部门和育种、繁种厂都注意避免混杂,但由于1996―2000年对该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杂草稻在全市传播蔓延的恶劣形势。
  3.3耕作管理等不合理
  一是不合理的灌水导致传播。在插秧前,有些农户为省事,进行稻田池之间的串灌,这就很容易将田间的杂草稻种子串入其他稻田中。二是很多农民将稻田中的杂草稻在秋后剪割后扔到了坝埂上、条田沟中、牲畜圈中,第2年随着灌溉和施肥进入田间,造成危害。
  4杂草稻防除措施
  4.1水稻插秧前用除草剂进行封闭
  这是防治杂草稻最有效的方法。当田间杂草稻达到5%以上时,靠人工秋后清除已很难操作,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不可能清除干净。因此,经过大量的药剂防治试验,设置了用除草剂在插前3~5 d用药、插后3~5 d用药、插后7~10 d用药以及药剂的种类和剂量试验,筛选出最佳的方案(即防治方法):稻草克(30%丁・恶乳油)3 750 mL/hm2,对细潮土插前3~5 d撒施,最佳防效达到95%。其次,用20%的闲夫(20%苄・丙草可湿性粉)1.8 kg/hm2拌细潮土,插前3~5 d撒施,防效达92%~95%;第三,用农思它(20%恶草酮乳油)3 750 mL/hm2,插前3~5 d施药,防效达90%左右,可以逐渐消灭大田中的杂草稻。
  4.2严把水稻种子质量关,消除远距离传播途径
  虽然大田中的杂草稻采用药剂封闭效果很好,但种子中带有杂草稻,就无上述效果。秋后要严格检查种子田,稻田有杂草稻在0.1%稻株或0.1%稻穴时,整块种子田所产稻粒不能做种子用。流通渠道的种子中若有0.1%的杂草稻种子,也不能做种子用。
  4.3采取其他辅助措施彻底根除杂草稻
  一是在杂草稻显现症状但未扬花前,采取整穴拔除或从基部割除的方法;二是灌水时必须采取单灌、单排的方法,减少传播因素[4]。
  5参考文献
  [1] 吴云艳,马殿荣,李金英,等.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5):150-154.
  [2] 杨百战,杜绍印,宋小玲,等.移栽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北方水稻,2010,40(5):58,60.
  [3] 吴云艳,马殿荣,李金英,等.不同株型水稻对杂草稻的生态控制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25(1):147-150.
  [4] 刘萍.杂草稻防除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4):93-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99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