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也是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经过实践和反思,我们确立了“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以开展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指导思想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使这门“亮点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了常态。积极构建了三种课型,即:行动指导课、汇报交流课、体会反思课,使课程的实施逐步规范和有效。随着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核心问题。
  一、行动指导:“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遵循“亲历实践、深度研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年龄段,为此,他们会想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常常会碰到想像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由此给学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指导作用:第一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选题方案的指导:第二是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指导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第四是指导课题组协调进行各项工作。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第五是指导阶段内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变化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汇报交流:“获得研究的量”与“提高研究的质”相结合。当研究接近尾声时,既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的时候,也是体现学生阶段研究成果的时候,为了使各研究小组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写研究报告――制作手抄报――自由展示”的模式进行。
  1.研究报告。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目标任务,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采取了四步法进行:(1)交流――让孩子将研究中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在组内交流;(2)提取――在小组成员说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发现与收获;(3)组稿――请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将发现与收获串联起来。组成研究报告初稿;(4)审阅――由教师对学生的初稿进行审阅,最后定稿,学生将研究报告写到表格上。
  2.制作手抄报。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会有许多收获与感想,光凭一份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常常不能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价值,而让学生将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展示又常常抓不住重点,为此,我们选择了手抄报的形式。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小组各成员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3.自由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表达的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多种方式,例如: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展示、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文艺小品、辩论会,等等。在这些展示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实物等加以整理进行,也可以根据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编排成有情节的剧目进行。多种方式有效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组织力、创造力、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快乐研究”的内涵。
  三、体会反思:“成果共享”与“评价多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不但学会了理解和宽容、赞美与分享,而且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成果共享。评价的多元化,不但表现在评价的主体上,评价者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有关的社区、企业、校外辅导员或相关部门。还表现在评价的方式的多元,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还要统筹管理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三种常态课的实施,构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在不断的研究中,我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最应该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体验,更重要的是研究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生活,结合实际,面向本土,走进学生,注重实践,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