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数学学习参与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多维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积极思考的人多了,主动找老师质疑问难的人多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的人也多了。
  
  1.明确数学学习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启示我们: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智能和特长,不能依据固定统一的标准来测试或要求不同的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评价发生的变化。既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更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变化等。使更多的学生产生了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压力。
  
  心理学认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寻找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根源,对症下药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智力观”,正视自己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并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再恐惧学习数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综合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程度。
  
  3.活用教材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新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改编例题的文字内容,使例题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教学找规律例题时,了解班级同学中谁家新房近期正准备装修,第二天上课时出示的例题是新房装修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感兴趣并具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参与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学习绝不是死记定理、公式,不是空洞的解题训练。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我在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明白不同材质的不规则物体,求它的体积要用不同的方法。懂得“易变形状的”可直接改变形状求体积,而不宜或不易改变形状的可以借助规则容器、水、沙、天平称、电子称等间接求体积。再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能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溶于水的可以选择“水测的方法”求体积,如小铁块、土豆等;像灯泡、青椒、泡沫块等不能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溶于水的可以选择“沙测的方法”求体积;如果是较大体积的物体,如较大石块等,可以选择“同质异体”称重的方法,用正比例方法求体积等。让学生明确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可以减少实验求解所带来的误差。在整个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或操作、或记录、或完成解题书写等,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求解的乐趣和实验求解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5.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
  
  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等为特征表现出它的美。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上的美感。如:简洁的四则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1;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引导学生观察“循环节”各个数字有序地、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节奏”美。在此基础上,讨论1÷7、2÷7、3÷7、4÷7……的商,启发学生从美学观点出发,发现它是以“142857”这几个数字有规律地排序组成的“循环节”,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数学的序列美和简洁美,同时也更加牢固、灵活地获得了知识。另外,不要忽视数学史的教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向学生介绍数学史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