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雯

  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得更快,因为它是理解文本主旨和写作特色的基本途径。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探究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有的教师依赖教学参考解读文本,无形中向学生灌输着这是最权威的解读,这成了学生理解文本的一条不利的“捷径”,因为这纯粹是老师的阅读,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更谈不上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了。基于此,我以为,教师不应该做居高临下手把着信息的专制权威,而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把气氛营造得亲密和谐,以此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留给自己的是“点拨”、“启发”、“引导”、“激励”,而留给学生的是“阅读”、“理解”、“体味”、“品味”、“感悟”。教师只有更新了教学观念,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渐渐成为富有创意的读者。
  二、重构“第二文本”
  阅读这种心智活动是高度个性化的,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重构自己脑中的第二文本,需要借助的是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因为这些可以唤回直觉经验。然而我们发现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被“标准化”的方法统一了思想和认识。这样,学生完全是在拷贝答案,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既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就是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所在,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文本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焦点,产生的感受结果或许也会不同,即便是同一篇课文,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感悟也存在着差异性,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三、促进读写结合
  要让阅读教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抓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主要通过“小练笔”,模仿课文段式等方面,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一文时,学生把握整体环节后,我用激昂的感情进行了引导:“如此的画面,如此的语言描述,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话如果放在结尾,它是总结句,如果放在开头,就成了总说句。一起联系课文内容,融合自己的感受,试着写一段话。”这样的引语,学生梳理、总结全文就会胸有成竹,同时又让学生认识本文的写作特点: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更为巧妙的是这样的设计找准了读写结合的契合点,把握了读写结合的契机。学生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争先恐后地交流着。此情此景,较以往的紧锁双眉、抓耳挠腮的状态,可谓“读写结合间,难点灰飞烟灭”。
  四、注重科学评价
  能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科学的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读得好要表扬,读得不理想要鼓励,学生的勇敢和自信,学生的声音响亮,学生某个词读得有味道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表扬的范畴。在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作出的榜样让我们心悦诚服。如孙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卧龙岗景色一段时,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书,结果,这个孩子读得很不流利,结结巴巴地读错了好些字,但孙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的声音相当好听,如果能把文中的个别字读对就更好了,将来一定能当个播音员,这样孩子的自尊被保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被有效激发。而有些老师,在学生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后,要么不做任何评点,要么就是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更有甚者,组织全体学生一起来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灰意冷,就更别提兴趣了。试想,这样的评价怎能让我们的孩子热爱阅读。毋庸置疑,正确的评价方法能激励学生,反之,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阅读会越来越淡漠。
  总之,让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细腻的情感,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完美的人格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与学生一起读,一起争论,一起将美好的知识成果分享,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