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瑞华

  “民俗”一词作为科学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即folk(民众)lore(知识、学问)会合而成的词。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它同样拥有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民俗事相犹如一个个涌起的浪花,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上跳跃着,并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为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生活增添意义和乐趣,震撼或抚慰人们的心灵,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又往往成为历代文学创作的契机。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民俗事相的佳作迭起,作为佳作文选的中学语文教材表现这方面的作品就更多了,苏教版七年级就整整安排了一个单元的内容。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还是今天流行的“新民俗”,都应该引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因为语文老师更多地担负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教学中有责任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因此,加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民俗文化的渗透,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的可读性较强,但由于时代因素,学生对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虽然如今的古文教学已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可是,教学的过程几乎还是离不开诵读、释义、分析的环节,整个古文学习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苦”。博大精深的典范古文难道真的不能让学生“笑”起来,让学生“乐”起来吗?答案是否定的,穿插民俗文化的传播未免不是一种好的方法。笔者曾在教学《陈涉世家》过程中做过尝试:在学生学得昏昏沉沉之际,突然打断教学程序,讲析秦汉时期“置书鱼腹、篝火狐鸣”以营造气氛、制造舆论的民俗,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气氛空前热烈。接着再回到课文教学当中来,其效果不言而喻。
  诱发兴趣已成为课堂教学艺术所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该运用文质兼美的语文课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民俗文化就是教材本身最具生动性、趣味性的因素之一,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何置之不理呢?
  二、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著名文化泰斗钟敬文先生,在他的《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一文中指出: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兼容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艺术创作,无一不有。而面临升学压力的不少中学生依然在“死读书、读死书”,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扩大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加强民俗文化学的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兴的民俗事相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譬如新兴的网络语言,如果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注意到网上查看,网络可是一个无边的知识大海洋!
  三、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能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继承民族灿烂的文化
  民族性鲜明的才是世界性的。只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祖国璀璨的文化,学生们才能增强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也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让学生们增强继承民族灿烂文化的信心。语言文学总是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知识,语文教学担任着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两方面的重任。民俗文化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必将得到强化,让学生了解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在举手投足中都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去品味民俗文化中的朴素美和人情美。
  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具备了更好的文化素质,在更广阔的领域,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对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使自己无愧于祖先。
  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了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他更对今天的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然要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这种文化。
  四、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型学习
  毫无疑问,民俗文化学是中学生最喜欢的文学内容之一,绝大部分学生对之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着这点兴趣,学生会主动地收集自己钟爱的某个方面的民俗文化资料,作为自己的课外兴趣爱好。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在自己的领域纵横驰骋,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在兴趣的支配之下,学生能克服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有些观点、看法不一定正确,但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可喜的一步。从这里他们开始懂得了学会去分析、研究问题,也第一次尝到了研究结果的喜悦。以民俗文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感兴趣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作为初始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不应是深奥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中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查阅典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民俗事相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研究身边的民俗现象,无论是从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还是实物的调查,都比较容易、全面,更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调动起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研究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会研究。
  因此,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传授知识的本身,还是从全面发展素质、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角度来看,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人们注意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