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倾心打造花园式的“人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玉华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让人感触颇丰!他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它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着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呈现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数学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的效果呢?现结合几个课堂教学现象来谈谈。
  
  课堂片断一
  
  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橘子》时,一位教师想授予学生用所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出有一串珠子按照红、黄、绿、红、黄、绿……的顺序排列,问第13个珠子是什么颜色时,不同的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①3+3+3+3+1=13,②3×4+1=13,③13÷3=4……1,④13-3×4=1。他们都算出第十三个是红色的。由于教师心里藏着教材上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的标准答案,于是又让学生在桌子上摆,又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入手,强调用除法的理由,结果在练习第17个和第25个珠子是什么颜色时,学生还是用乘加的方法。这时教师说:你们怎么还用乘法呢?下面都得用除法来算。这时有一个大胆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用乘法来算?教师还是机械的重复上面的解释,学生不敢再说话,可脸上却留下了疑惑不解的表情。开始的时候他是站着的,后来就渐渐地矮了下去……
  
  [感悟一]:花园非草地,教师岂能温柔扼杀学生个性?
  教育的目的应该使孩子的眼睛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教育却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暗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许多个为什么的孩子,上学后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这一切是谁造成的?陶行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可怕的是将花园当成草地,因为花园变成草地只需扎花夫把草扎得一样整齐就行了。这种教育普及之日,便是中华民族生机完全毁灭之时!”以上教师的做法,只会领着学生往一个个事先挖好的“坑”里跳,垄断了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温柔扼杀,也是对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蔑视。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喜好,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孩子都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不能暗示学生,察言观色,迎合自已;更不能在课堂上扼杀了他们的思维,抹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棱角!我们可以慢慢地去想象,这位“渐渐矮下去”的孩子在剩下的这节课中,在今后这位教师的课堂中,甚至在其他的课堂中,在他的成长道路中会不会也“渐渐地矮下去”呢?倘若上课的教师能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去呵护孩子的心灵,那位“提问”的孩子还会“渐渐矮下去”吗?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片断二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随手在黑板的左边画了两个笑脸,右边画了三个笑脸,接着请孩子们来设计一道加法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心里的答案不外是“左边有两个笑脸,右边有3个笑脸,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可是,孩子们的答案――
  生1:“操场上有两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了3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多么生动的画面呀,真没想到第一个小朋友一开口,我就乐坏了。)
  生2:“丁老师第一天给我盖了两个笑脸,第二天给我盖了3个笑脸,算一算我一共拿了几个笑脸?”(看着她调皮可爱的神情,我忙夸奖道:“你真棒!”全班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回答:“5个。”)
  生3:“星期一和星期二我很快乐,后3天我也很快乐,请问,我一共快乐了几天?”(我忙答道:“希望你天天快乐!”真没想到,数学在孩子们稚嫩的眼里可以这般的生动,对于加法,有着这么多的诠释。)……
  
  [感悟二]:提供“数学材料”的土壤,培育创造的花朵。
  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易容”,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一种方向、一条线索,在向教师传输着一种信息。数学学习材料的提供、情景的创设,要给学生遐想的空间,有生活情境、经验的触发点,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会更丰富和生动。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本身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充满着思考与想象的激情。如果我画的是圆形或三角形,孩子提出的肯定只有“左边有两个圆形(三角形),右边有3个圆形(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圆形(三角形)?”在此,我只是换了孩子们感兴趣且富有人情味的可爱笑脸,课堂的景观就如此不同,愉悦的数学课堂就成为了孩子们心灵向往的怀抱!其实学生也如同花园里的朵朵小花,需要教师善于为他们提供富生动的“数学材料”的土壤,这样他们的生命才会显得灵动而有价值,我们的个性花圆也会因拥有各具特色、品种繁多的花朵而显得别具一格、弥足珍贵。
  
  课堂片断三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较多少》,认识“>”、“<”这一环节时,我充分地利用孩子们的经验来有效地辅助教学。
  师:你们瞧!“>”、“<”这两个双胞胎宝贝长得真像呀,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认清他们?
  生1:大于号尖嘴向右,小于号的尖嘴向左。
  生2:大于号的开口方向向左,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向右。
  师:他们俩是通过记住左右方向来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
  生3:我发现4>3,4比3大,它的开口也比较大;3<4,3比4小,尖嘴对着3,开口就朝着4。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们有一句儿歌:“开口大张朝大数,尖尖嘴儿对小数。”这真是个好办法。
  生3:我明白了。你看,开口大张,嘴巴大,比较贪吃,吃的数就大,所以叫大于;小嘴儿吃的数比较小,叫小于。
  师:这种记法真生动!
  生4:我弹琴的时候也见过这个符号的,开口由大变小是渐弱,那数字就越来越小;开口由小变大是渐强,数字就越来越大。那么,我们看它最初是大还是小,相应地读作“大于”或者“小于”。
  
  [感悟三]:利用“生活经验”的活水,浇灌创造的花朵。
  孩子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孩子的经验出发,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唤醒、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学的知识与经验。以上的教学片断,从一个简单的符号,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通过方向、儿歌、音乐等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来记忆,能够很快地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创造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让他们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孩子们成长为花园中千姿百态的花朵的同时,也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不期而至的精彩!你的课堂也定会开满鲜花,绿树成阴。
  “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有时是一本读不懂的书;而孩子的思维就像一条不见底的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为人师者应多倾听和接纳孩子的声音,多给孩子们提供“机会”,给他们创造“空间”,让他们动态地、发展地、富有个性地徜徉在数学的殿堂!如此,数学课堂才能呈现百花齐放、艳丽多姿的繁荣景象。
  责任编辑罗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7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