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说”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伟

  一、发现问题
  
  刚接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对学生还不太了解。一次语文课上,提问学生朗读散文《春》,我点到了一个叫莹莹的女同学。可是,莹莹极不爽利地站起来后,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句就进行不下去了。只见这个女孩小脸憋得红红的,手攥得紧紧的,身体微微颤抖。本以为这紧张是来自我这个新老师,就轻声告诉她:“没关系,别紧张,继续读下去。”不料,她的泪水和着脸上的汗水一并流了下来,听我让她继续读的时候,她竟然抖得越发厉害,并且几乎张不开嘴说话了。见此情景,我忙让她坐下了。
  
  二、分析问题
  
  课后其他学生告诉我,莹莹上课一直是这样,一说话就紧张得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无论造成“莹莹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她的紧张是自信心不足所致。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在8到9种以至更多种智能中,有些智力非常发达,有些智力表现一般,其余还存在多种稍欠发达的智力。但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不在于智力是“一元”还是“多元”,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开发人的潜能的途径和方法,更何况“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力,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充实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使所有的多项智力达到一个适当的发展水平”。
  不能因为莹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完全否定她的“语言智力”。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帮助莹莹发展语言智力,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实践过程
  
  (一)让微笑送出一份安全
  对待莹莹,我跳出常规,没有找她谈心。我想刻意的关注会给敏感的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我首先不动声色地为她创设一份轻松气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和莹莹四目相对的时候,我都能确保送给她的是一张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尤其是课堂上,提问别的学生时,别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成功或失误,我都不忘记关注一下安静地坐在那里的莹莹,我用眼睛和微笑告诉她――读课文是多美的事,其他同学回答得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是多么开心。
  渐渐的,莹莹也时常用眼神和腼腆的微笑回应我了。我知道,安全感在她的心里发芽了,但我并没有急于提问她什么问题。尽管我很渴望看到一个成功的莹莹,因为,我担心如果操之过急,再次失败,结果就不仅仅是前功尽弃,最主要的是弱小的莹莹无法承受这种压力。
  (二)走出艰难而惊喜的第一步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认为检验莹莹自信的时机成熟了。
  那天上课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本来只想提问两名学生,然后就进行新的内容。既然只打算提问两个学生背诵,就得讲究点艺术性了。一般是男女生各一个,为的是学生心理的平衡,还得是在班级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处中等的。因为提问纪律有问题、成绩落后的学生,一旦出现卡壳,还不能不处理,处理问题自然耽误时间;提问最好的,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在学生心里造成老师偏心的感觉。
  于是,我打算提问莹莹,让她在这个关键时刻出场,一旦成功既提高了她的自信,又可改变她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可是检查一开始,状况就没有按着我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准备提问的几个孩子眼神躲躲闪闪。怎么可以这样?于是,我一连叫了三、四个男同学,背得都很勉强。
  这时,有人小声说:“女同学还有不会的。”
  “莹莹,你来背。”我用不大的声音,很随意地点出了莹莹。
  看得出莹莹感觉有点意外,不过,站起来稳定了瞬间,就开始背诵了,开头背得顺,后面逐渐吃紧。并且又紧张得两手攥得紧紧的,并不停地颤抖着。看着她着急,甚至痛苦的模样,我也很难过。此时,其他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到她的身上了,她显得更加紧张了。
  我还是以一种随意的语气说:“其实,莹莹同学已经很熟练地背诵了,我已经在课下了解了。开学以来,她的课文背得都很好。”我又对紧张的莹莹说:“别紧张,慢点背,你没问题的。”在紧张的挣扎中,莹莹终于把一篇课文背了下来。我看见坐在座位上的莹莹脸上挂满了泪,但却是笑着的。我,松了一口气。
  
  四、精彩验收
  
  学期末,应学生的要求,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诗文朗诵会活动。朗诵会采取完全自主的形式,即朗读主题自定,朗读篇目自选,朗读主持人自荐,朗读连接词自写,朗读课件自己做,我只负责给他们提供时间和地点。
  朗诵会上,孩子们纷纷登台亮相。在一首《蜀道难》的女声组合朗诵上,莹莹出现了,在她朗诵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时候,我们都惊住了,只见莹莹落落大方,浑厚又不失童音的语调展示了诗歌的魅力,也传递出了她的自信。
  莹莹成功了,全班学生以掌声为她喝彩,就连最调皮的男生都连连发出“莹莹变了”的惊叹。真没想到这次诗歌朗诵会竟然成了莹莹自信心的一次精彩验收。
  
  五、一点思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了解学生的智能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在语文学习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很强的“语言智能”,但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应该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对不能成为律师、演说家、作家、诗人和教师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同样需要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此,在语文教学上如何去发现、发展每个学生的语言智能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课题。
  
  (作者单位:大庆市第58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4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