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文带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以文带文”式的阅读教学已逐渐走进课堂。本文旨在探讨此种教学方式的四种课型及其作用:迁移运用,内化阅读方法与技能;比较异同,强化阅读整合与类化;印证巩固,加深阅读理解与感悟;拓展内容,提升阅读广度与深度。通过借鉴、比较、印证和延伸经典范文,达到以文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以文带文;迁移运用;比较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往往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如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籍,上好阅读指导课,倡导亲子阅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外阅读过多地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部分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不显著。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以一个主题编排课文,围绕“主题教材”编排的课外优秀读物有不少,如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同步阅读》,刘宪华主编的《主题阅读系列读本》等。如果教师能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略读,在课堂内学习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读物,增加课内阅读量,就能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语言,习得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以文带文”,必须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教师的语言要更精练,提问不能太多太碎,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太苛求,有感悟的朗读不能无限放大,要更多的尝试浏览、略读和跳跃式阅读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儿童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的模式,通过“以文带文”式的阅读教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本真――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一、迁移运用,内化阅读方法与技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得法于“精读”,得益于“略读”,就是精读与略读相互关系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阅读人教版课本上的精读文章的方法,略读课文或其他选文阅读中迁移应用方法,以促进方法技能的内化和习惯的养成。
  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三个特点:一是用浏览的方法关注文章组织材料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特点。课文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二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拥有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品质呢?三是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学完本文后阅读《草原野花》《台风和树》《我家的小米椒》三篇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此类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如阅读《草原野花》一文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学法引路。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原上的野花的句子,练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来体会草原上野花的特点,即开得悠然,开得自得,开得风情,开得草原上到处都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②交流感受,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面对草原上的野花,作者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面对草原静心品读草原上的野花时,他的心灵为之震撼,他从野花身上看到了学到了生活的勇气,作者对野花充满感激。③加深感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比较异同,强化阅读整合与类化
  比较阅读是“以文带文”中常采用的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根据教材,我们选择内容或形式与之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视点上整合、类化信息,拓展视野。相同的写法,与课内文章相印证,加深理解感悟;不同的写法,与课内文章写法相比较,拓展认识,因而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感悟。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是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为主题编排的,选入了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单元导语要求“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其中第一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就选入了《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片段。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写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小嘎子侧重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严监生突出了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细节,“凤辣子”则出现了大段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即使是人物动作描写,具体写法也有区别,小嘎子是一连串的连续动作,严监生是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特写。
  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打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比较阅读三个片段,划出其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想一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异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再拓展阅读贾平凹的《我的老师》,比较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同样,阅读了冯骥才的《刷子李》,也可以拓展阅读《苏七块》,这两篇同是冯骥才作品,风格相同,但写法上也有区别。
  比较阅读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三、拓展内容,提升阅读广度与深度
  随着儿童阅读的推广,书店里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什么,怎样读,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从内容这个角度讲,每一篇课文,都会牵涉到许多相关的问题,或是作者、或是原著,或是历史背景,或是地理环境,或是课文叙述的人和事等,抓住这些问题,以此作为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起点,将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视野,引导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习作能力。
  如学习完《巨人的花园》后,由此辐射开去,引导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其它童话;学习完《普罗米修斯》后,再读其他的希腊神话故事;学习完老舍的作品《猫》,去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或扩展开去,通过观察、询问、倾听、查阅资料,了解“猫”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等。教师还可以开展群书阅读的指导。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提示学生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作品,并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基础上与之进行交流讨论,深入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
  阅读内容的拓展,为学生打开了一道认识缤纷世界的窗口,提升了对学习文化、认识文化的乐趣,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实了课堂,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 广度。
  “以文带文”,依托教材特定主题单元,实现主题式教学研究,引领学生有主题的读书,使阅读文本相对集中,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强化认识,深化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探究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左小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879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