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7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7年高考山东新课程语文试卷设有23题,整体设计切合《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符合考生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突出地方特色,并且能够大胆探索和调整,突出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与往年相比,试卷增加了选做题,给学生自主答题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题目的设计也更具灵活性、开放性。试卷选材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比去年更具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性。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特点鲜明,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充分展示个人能力,整体质量高于2006年,充分显示了山东省自行命题的水平和特色。
  
  一、严格遵循《山东卷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
  
  试题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选择性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今年的试卷与去年相比有所调整。第Ⅰ卷以语音替代了标点符号考查;第Ⅱ卷的文言文翻译分值增至10分;取消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名篇名句填空题增到6分;选做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按照要求作答,共18分;作文明确提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调整后的试卷区分度和层次感更加突出,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等新课程特征,贯彻了“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精神,同时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
  由于是山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试卷一方面按照《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适度探索,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另一方面,难度设计总体控制比去年略有降低。从而较好地呈现出易、较易、较难、难等若干梯次,适应不同层次考生水平的发挥。
  
  二、选材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体现时代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适当体现地方特色。既关注文体特征,又注意不同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
  
  试卷在保持去年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显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结合,尽量拓展材料包含的知识领域。比如现代文阅读的《“龙城”还是“卢城”》由王昌龄名作《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引起,内容有考古探索的因素,也有诗歌构思立意方面的揣摩与思考,同时将文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性,又具审美性。文言文阅读的《晋书・王戎列传》选择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传记,可以使考生了解到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名士的性格特点,有助于考生的文化积累。古代诗歌鉴赏的《出关》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语句凝练而意味深长,继承盛唐边塞诗的豪迈风格,而又能以奇警横绝出之,是一首格调明快、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出塞名作。选做题中,文学类阅读文本的《灯火的温情》是一篇文学性和思辨色彩都很强的抒情散文,不仅具备良好的测试功能,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鲜明特性。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本身就富有诗意。就连语序排列题使用的短文,也引用了古典诗句,具有很强的美感。
  同时,试卷整体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材料涉及的内容包括文教、体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如第18题通过图文转换,引导考生关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凸显了时代特色。而地方特色的适当彰显,也是试卷选材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第一大题中有关济南惨案纪念钟及济南惨案纪念园、“五一”期间济南植物园系列游园活动的材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山东临沂人王戎的传记,都能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上述选材互相呼应、勾连,在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开阔的时代视野和比较丰厚的文化含量,在文质兼美中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有利于考生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三、突出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的设置适度创新,给考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山东卷考试说明》也把“探究”增加为新的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的语文试卷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尤其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就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想象力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运用部分,增大了对考生实际运用汉语能力的考查,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第17题要求考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写出劝阻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的句子,实质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针对不同对象,语言运用得体、简洁,并且易于为对象接受,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的要求。中国动画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动画产业备受文化产业界的关注。第18题紧扣这一主题,通过图文转换,要求考生针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查结果概括结论和提出建议,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示出今年的试卷更加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并将能力考查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增加选做题的同时,今年的语文试卷在主观题的设置上,继续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更为充分的发挥空间。第14题的古代诗歌鉴赏第1问考查通过比较对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水平的总体认识,以评价为主;第2问要求对诗中“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的艺术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以鉴赏为主。两问均允许考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就使问题的设置具有明显的梯度感,增大了考生自主答题的空间。选做部分的两个阅读文本分别设置了4道试题,前3题考查对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品味语言和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鉴赏评价能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都要求在独立思考中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其答案允许有不同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22题则把问题的设置作了适当延伸,文学类阅读文本《灯火的温情》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谈看法;实用类阅读文本《梦碎雅典》要求考生就世界短跑名将奥蒂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著,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这些都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今年山东卷作文题作为新高考的重要窗口,最能体现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题目没有提供任何材料,直接要求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作,避免了以往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烦琐复杂的弊端,大大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写作空间,从而更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在选材和立意方面,多角度,大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考生的写作需要,对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有利。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的材料积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审美、智慧、情操、人格、价值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充分体现,也必将对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山东烟台市芝罘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26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3945.htm